張鴻舜 王金來 呂偉
(韶關學院韶州師范分院,廣東 韶關 512005)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音樂教育在兒童發展中所具備的重要價值日益凸顯[1]。據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的觀點,音樂教育能培育全面的人,在直覺、推理、想象以及表達和交流能力等個性培養領域有著特殊的作用;音樂是人類文化的濃縮,它為知識技能的學習增添了激情,缺乏音樂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2]。1999年美國教育組織提交給國會的“原則陳述”中提出: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自幼兒起接受系統的藝術教育(音樂、舞蹈、視覺藝術、戲劇)[3],強調從幼兒時期就開始接受音樂教育,是因為科學研究發現,越早開始音樂教育越有助于大腦發育以及相關各項技能的習得,部分能力發展遲緩的特殊兒童將因此而受益。上述研究表明,在普通兒童和特殊兒童共同學習的融合課堂中,音樂教育不僅能促進普通兒童的身心成長,而且更有助于特殊兒童的全面發展;而在瑤族地區,利用孩子們自小就熟知的本土音樂資源開展音樂教育,更利于孩子們的學習與接受,也有助于瑤族民族文化的傳承[4]。而這也正是筆者研究瑤族音樂在融合教育中的教學價值的初衷。
融合教育亦稱為“全納教育”,它是以特殊的環境及教育方式來組織需求不一樣的兒童的教學活動,讓大多數特殊兒童進入普通班,并增進在普通班學習的一種教育方式。從過去的隔離逐漸轉向融合,是特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自古以來,殘疾兒童是人類群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但人們早期對他們基本上是采取“遺棄”、“歧視”的態度,這一時期也就沒有特殊教育的存在,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的態度才逐漸轉向“救濟”、“教育”[5],而進入教育階段,又經歷了隔離與融合的發展。當前,融合教育是主流觀點認可的特殊教育的發展方向,是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有機地融合在同一教育體系內的教育形式。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特殊兒童的教育權利是在特殊學校或特殊班級(設置在普通學校內)得以實現的,即所謂的隔離狀態下的特殊教育。上個世紀中期,自北歐國家最早提出特殊教育“正常化”思潮,即特殊兒童應該在接近正常社會的環境中接受教育以更好地適應將來的成人生活模式,歐美發達國家迅速作出響應,“回歸主流”運動、“一體化”運動等蘊含融合教育思想的特殊教育行動得以推廣,從而使特殊教育置于整個教育系統內,更好地實現教育公平。上世紀90年代中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薩拉曼卡宣言》,“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這一概念才正式地、廣泛地被認可。這樣,歐美發達國家率先實施融合教育實現了特殊教育的轉向,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因地制宜地以各自的方式開展融合教育實踐,例如頗有中國特色的融合教育形式——“隨班就讀”政策——就是教育部于1994年頒布的《關于開展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的試行辦法》提出并推廣。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教育基本原則是:“不論包括殘疾兒童和普通兒童在內的全體兒童中的個體存在何種程度的差異,應竭盡可能讓他們在一起共同學習。任何教育機構應了解并盡可能地滿足不同需求的孩子,并通過恰當的課程、教學方式、可利用的資源以及社會的支持,來適應兒童不盡相同的學習習慣和學習進程,人人都盡可能地享受高水準的教育”。
“莫扎特效應”是指音樂作為一種刺激,對大腦機能及其發展的積極影響(也有學者否認效應之說,認為莫扎特的音樂旋律流暢、能極大地引發人們的歡樂體驗而令復雜問題的解決更為容易)。須注意,“莫扎特效應”里的莫扎特是泛指的音樂,這些音樂大多與莫扎特的音樂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曲式結構。另外,還有具體的研究結果表明,音樂教育能夠提高兒童的空間推理能力,并能加強數學、棋藝、科學和工程學所需要的大腦功能。這些影響的差異直接體現在人腦皮質的差異,更進一步的追蹤研究表明,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開始學習樂器的時間而不是學習時間的長度。學習樂器的時間越早,幼兒大腦皮質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6]。
從上述研究來看,音樂教育在兒童的認知發展、大腦發育等方面均有促進作用,這對特殊兒童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因為,特殊兒童的發展比較遲緩、能力發展水平較低,而音樂是兒童非常喜愛并樂于接受的活動之一,同時,擺脫了語言束縛的音樂教育尤其是早期音樂教育更容易令兒童收獲愉悅、增進同伴交往活動水平,有助于改善特殊兒童的不利處境。因此,在融合教育課堂教學中,音樂教育是促進包括普通兒童和特殊兒童在內的全體兒童身心全面發展的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
當然,影響學前及小學階段的融合教育質量的因素復雜多樣,但也存在著內在一致性,即高質量的融合教育均包含以下四個方面:1、物理環境;2、社會環境;3、課程與教學;4、支持系統[7]。可見,我們教師能夠在課程與教學方面有所作為,通過各種課程改革,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盡可能給予孩子們最佳的發展環境,而音樂教育手段的廣泛運用、鄉土音樂資源的利用可以有效改善課程與教學效果,進而提升融合教育質量。
乳源瑤族自治縣地處廣東北部,主要以過山瑤為主,被譽為“世界過山瑤之鄉”。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乳源瑤族同胞過著食盡一山徙一山的遷徙生活,在南嶺地區崇山峻嶺中,在與惡劣的自然條件抗爭中,生活并不富足的瑤族同胞依然保持著熱情好客、豪邁豁達的山民風格,能歌善舞的他們創造并留下了豐富的瑤族音樂資源,成為缺乏文字的他們傳承本族文化的重要途徑。這些藝術瑰寶也成為音樂教育的重要的教學資源,從形式上來分類,這些資源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歌曲類:流傳至今的瑤族歌曲數量龐大,歌者唱歌時自由而隨意,內容則包括以歌聲傳遞信息的“信歌”、男女青年互訴衷腸的“情歌”、辛苦勞作時消困解乏所唱的“生產歌”等等,可見,瑤族同胞不愧為能歌善唱的民族[8]。
2、樂器類:瑤族同胞最常用的樂器主要有長鼓、銅鼓、賀筒、瓦鼓、黃泥鼓、稻管、嗩吶等。
3、舞蹈類:大長鼓舞、中長鼓舞、小長鼓舞、師公舞、陶鼓舞、銅鼓舞等舞蹈,而且常與鼓、歌融為一體。
4、民俗類:經學者們考察,常見的瑤族民俗節日主要有盤王節、耍歌堂、祭龍、度戒等儀式,這些常見而被兒童所熟知的節日民俗也可以成為很好的教學資源。
與學校音樂教育資源相比,瑤族音樂舞蹈資源運用于融合教育課堂教學更有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融合課堂上兒童的能力各有不同,而孩子們自小就浸潤在過山瑤歌聲中長大,本族音樂的高熟知度會令音樂教學難度大大減輕;二是流傳下來的瑤族歌曲均是瑯瑯上口、易學易唱的優美歌曲;三是社會支持資源非常豐富,學校可以非常便利地邀請到眾多瑤族音樂文化傳承人來開展具備專業水準的音樂教學活動。正基于此,筆者認為瑤族音樂舞蹈資源在融合課堂上的應用前景廣闊,應給予足夠的重視,認真地開展挖掘與研究工作。
筆者從教20余年來主要承擔學前教育專業、主要面向小學和初中的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工作,教過的學生中有相當數量的畢業生回到乳源瑤族自治縣基礎教育系統工作,這為筆者的研究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實踐教學資源。在他們這些一線教師的幫助下,通過幼兒園和小學的教學實踐與探索,筆者認為,瑤族音樂舞蹈在融合教育中的教學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瑤族并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因此本族的歷史就全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完成代際傳遞。能歌善唱的瑤族人民將本族歷史典故改編成民歌,形成了敘述歷史的瑤歌,更方便傳誦,誦唱歷史詩般的瑤歌也強化了瑤族認同感,例如《盤王歌》敘述的就是瑤族祖先的事跡。因此,選擇歷史敘事型的瑤族民歌開展音樂教學活動就同時兼具文化傳承與強化族性認同的價值。
研究表明,音樂藝術活動的開展有助于認知能力的發展,前面我們提及的“莫扎特效應”就是體現之一。不僅音樂教育活動促進認知發展,瑤族歌曲內容本身也有相當部分與認知能力有關聯,也能更好地促進孩子們的學習。瑤族民歌有一大類是童謠,其中部分就包含了數學知識,例如歌曲《乘法口訣歌》,孩子們在習唱時,不僅可以得到優美而愉悅的感受,同時也可以促進數學乘法的學習。
提升自我效能可以增強學習的自信,可以在知識、技能的習得方面表現更為出色。而自我效能的提升可以通過各類學習包括音樂技能的習得來達成,例如音樂教育活動中可以選擇傳統的、簡單易學的瑤族器樂如稻管、長鼓來開展音樂教學,而這些孩子們從小就常常接觸到的熟悉的樂器,可以讓孩子們更快地上手學會,當他們能夠熟練地操作這些民族器樂發出優美的樂音時就會充滿成就感,這樣就有效地提升自我效能感。而舞蹈方面,則可以選用適合幼兒表演的“羊角長鼓舞”等舞蹈來開展教學活動,同樣也能增進自我效能。
瑤族音樂舞蹈資源中,不少歌曲舞蹈內容是涉及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例如,強調社會文明禮儀的“禮節歌”就是將人們應當遵守謹記于心的中華傳統禮儀編成歌曲加以傳唱,在傳唱中潛移默化中滲透了道德教育以及社會規則教育。而在舞蹈中也有相當部分素材同樣強調規則意識的培養,例如《排竹舞》,其節奏為:X X|XXX|X XXX|X XX|
在《排竹舞》中,跳者與舞排竹者均須按照樂曲的節奏來行動,除了協調能力的鍛煉外,更為重要的是大家依照約定的節奏進行,無形之中孩子們養成了恪守規則的良好意識。另外,跳者與舞排竹者的角色轉換也有益于培養兒童的換位思考的習慣,間接促進了社會性發展。
柔和而優美的曲調是瑤族民歌的特征之一,音樂教育的重要價值在于美育:審美與美的創造。而審美能力的發展是音樂教育活動的重要目標,而審美能力提升僅靠理論認知是不夠的,更需要通過對優美的瑤歌體認而獲得,套用王陽明先生所言,得“事上磨”,需要在實踐中反復體驗,最終方可得出真知。通俗地說,這樣的認知是深入骨髓的,而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即反復實踐活動中不斷強化相應的神經回路,參與的神經元之間的聯系因反復強化而建立了牢固的鏈接,這樣固定的聯接不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而產生其他反應,牢固的最高境界是神經回路中的神經元近乎本能反應,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常識,常識意味著在任何情境下對相同事物的反應如本能一樣是相當一致的。而通過對歌曲《六月六》這種類型的優美的瑤歌欣賞與傳唱,逐漸體會并建構瑤歌優美原型,兒童的審美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綜上所述,與學校音樂教育資源相比,瑤族音樂舞蹈資源運用于融合教育課堂教學更有優勢,而在實踐中發現瑤族音樂舞蹈在融合教育中的教學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增進文化傳承與族性認同、促進認知發展、促進自我效能、促進社會性發展、促進審美能力發展。如果我們能更進一步挖掘瑤族音樂舞蹈資源,相信可以在幼兒園及小學教學中的應用中更好地提高融合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