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深
(中國音樂學院,北京 100101)
長號最早被作為樂器來使用,是用來替代教堂里的人聲合唱,所以也被譽為最接近人聲的樂器,由此可見,長號在一開始就被定格為重奏樂器。追溯到巴洛克,古典時代,長號的作品幾乎都是改編大提琴,中提琴或者巴松的作品,直到音樂發展進入浪漫派時期,才陸續開始有作曲家為長號創作作品。而長號第一次走出教堂,走進舞臺,是在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中,被作為樂隊樂器來使用。在我國,由于長號專業起步的比較晚,直到改革開放以后,才逐漸發展起來。在那個時期,學習方向大都停留在初級階段,比如音階,長音,練習曲和一些比較短的小曲子,那個時期我國的交響樂團也還處于一個萌芽階段,長號重奏在那時可以說幾乎還沒有開展起來。中國進入到改革開放年代,隨著專業交流的不斷開展,外國的長號重奏也隨之以不同的形式引進到了國內,比如在藝術節的開幕式上,整個演出的結束曲等,六重奏,七重奏,八重奏,十重奏或更大編制的重奏被搬到了舞臺上,讓人們感受到了重奏所帶來的震撼與視覺享受。記得在我上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二年級的時候,學校有幸邀請到加拿大銅管五重奏到學校舉辦音樂會,那場演出讓我至今還記憶深刻,這些藝術家熟練的演奏技巧,默契的配合和完美的舞臺表演讓我充分體驗到了重奏的魅力。
2004年,我踏上了留學維也納的征程,來到了歐洲最好的音樂學府之一的維也納音樂與表演義藝術大學。在這里,我才開始接觸到重奏學習,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就與我的同學吹了接近幾十首不同形式(銅管十重奏,銅管五重奏,長號大重奏,長號四重奏等)的重奏作品,這些作品內容豐富,涵蓋了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作曲家,甚至是改編交響樂,弦樂重奏等作品,在這些華麗的重奏作品,讓我學習到了很多,銅管最基本的發音,音色,節奏,演奏法,音樂等各個方面的知識,讓我獲得了前所未有感受,從那時起,我就堅信了要把所學的知識帶回到祖國,讓更多的學生在重奏排練中獲得更多的收獲。
重奏,顧名思義,就是很多人分多個聲部一起演奏,根據樂曲的聲部及演奏者的人數,可分為二重奏、三重奏,以至七重奏、八重奏等。平常人們比較熟悉的重奏形式,比方弦樂四重奏,銅管五重奏,銅管重奏團等。有些重奏團甚至已經有了很長時間的歷史了,比方德國銅管重奏團,成立于1974年,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了。初創時期,樂團也曾舉步維艱,那時甚少有作曲家為銅管十重奏作曲或改編樂曲。樂譜匱乏,當時的樂團創始人克萊斯波決定依靠自己改變現狀,自創曲目。此時小號演奏家馬蒂亞斯·霍夫斯加入德國銅管的行列,并分擔部分樂曲改編的工作,德國銅管的基本曲目由此誕生。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德國銅管已經累積了龐大的曲目庫,逐漸奠定了德國銅管世界第一銅管樂團的名聲。再比如說,奧地利爆笑七先生銅管重奏團,是目前世界上最具代表性重奏團,演奏的作品全部有樂手自己創作和改編,全程背譜演奏,而且藝術家在舞臺上又唱又跳,把合唱,舞蹈與演奏完全的融為了一體,給觀眾一個嶄新的視覺體驗。長號最早的重奏團是由斯洛文尼亞長號大師斯洛卡于1973年創立并組建的,取名為斯洛克長號四重奏(Slokar Trombone Quartet),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了,演出超過了幾千場,幾乎所有的演出都是背譜演奏。還有著名的維亞納長號四重奏,到今天已經是第三代了,世界長號四重奏(The World Trombone Quartet),由世界最頂級的長號大師組建的重奏等。
長號重奏開創了“多元融合”的風格,跨越了多種音樂形式的障礙,音樂風格無拘無束。不論經典還是“永恒”的作品,嚴肅還是娛樂性的樂章,都被搬上舞臺,觀眾能直觀的感受到古典,流行與爵士的精彩對話,豐富了本專業的觀賞性。排練長號重奏時,對學生是一種考驗,重奏樂譜包羅萬象,幾乎包括了所有的演奏技法與音樂處理,學生在排練的時候,一定要做好提前準備,練習自己的聲部,排練時,不僅要保證自己聲部的演奏,還要時刻聆聽其他聲部,在節奏,音準上保持統一,配合默契。這對于每個學生來說都是平日練習的一次考察,對自己問題的一次總結,對樂隊演奏和獨奏有著非常大的幫助。隨著曲目量的不斷增加,學生對于不同風格的作品的詮釋就有了不同的反響,在對于作品的掌控上,就會很透徹。每一次的排練都要求每一位學生要保持最佳的狀態,每一遍都要同樣的才可以起到效果,就好像制造一部法拉利跑車一樣,每一個零部件都要是原裝法拉利生產的,才可以稱作真正的法拉利。在這個排練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體會到合作的基本要素,更能在演奏過程中完善自己的演奏技巧,熟練自己的演奏意識,通過不同作品,不同聲部的鍛煉,讓每一個人得到充分的鍛煉,在重奏當中領悟到本專業的精髓,真正做到學有所用,把所學知識與舞臺對接,成熟的駕馭自己手中的樂器。
在歐美發達國家,暑假或寒假都會舉辦一系列的銅管夏令營活動或國際銅管大賽,大師課,在這些活動中,每個學生都希望與大師一起同臺演奏,同臺互動,這個時候,重奏就是最好的形式,在一些活動的開幕式上,大重奏都會是節目單里的大餐,效果是非常震撼的,比如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悉尼著名的小號演奏家詹姆斯莫麗森(James Morrison)和他的銅管樂團就一首高昂的,帶有爵士味道的作品開場,為整個奧林匹克開幕式注入了嶄新的音樂活力.音樂是人們交流的重要的工具,逐漸的也變成了人們交流的手段,在一些歐洲的小鎮,定期的音樂會對于鎮上的居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交流項目,大家可以通過音樂來互相認識,互相交流,做朋友,在這些音樂會上,重奏就是必不可少的項目了,來自五湖四海的藝術家們以重奏的形式,互相交流自己的專業心得,把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通過這種方式來進行對接。
在國家領導人的互訪和交流中,重奏被用作閱兵式的必備演奏曲目,為國家領導人檢閱儀仗隊來伴奏,在這種莊嚴地場合,要求每位演奏者都要具備高強的重奏能力,才能完成這項艱巨而又光榮的任務。
重奏,就像一個公司或一個企業的團隊一樣,每個人都要具備基本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團隊才會不斷地發展下去,不斷地成就輝煌,假如有一個人掉隊,就會影響到整個團隊,其他的人再努力,也會在這個環節上掉隊,就像一輛高速運轉的列車一樣,每個螺絲都是穩固的,這輛列車才會永久的行駛下去。祖國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才會變得強大,變得牢不可摧,我們的強國夢才能夠實現,讓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揚螺絲釘精神,為祖國的強大做出自己的努力,為民族的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