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曉琴
(江蘇省啟東中學,江蘇 啟東 226200)
實踐證明,重視音樂鑒賞的音樂教學,能潛移默化地發展學生的音樂素養。在音樂鑒賞中,學生不僅能感受、體驗到音樂的旋律,更能體悟到音樂作品的內涵,領悟到音樂作品的內在精神。
高中音樂鑒賞,是用感性的聆聽來讓學生感受、體驗音樂還是用理性的分析來剖析、分析音樂?筆者認為,浸入學生骨髓的音樂教學,應當是體驗性的教學,而不是認知性的教學。因為,只有在感受、體驗之中,學生才會調動自身的諸多感官,潛入音樂作品的靈魂深處。作為教師,可以創設情境,營造學生音樂欣賞、音樂鑒賞的氛圍。學生沉浸其中,獲得直觀、共情、共鳴,從而能獲得一種深度的、高峰的體驗。
比如鑒賞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第一樂章》,筆者首先創設情境,讓學生先欣賞流行歌曲《不想長大》。《不想長大》的副歌主旋律就是來自于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題。這樣就一下子拉近了交響曲和學生的距離,形成學生欣賞莫扎特交響曲的氛圍。使學生很快浸潤于情境之中。在聆聽中,有學生說,這首曲子開頭充滿優美哀愁,里面的弦樂奏出了激動不安和焦慮;有學生說,里面的木管樂器奏出了安寧的旋律,這個應該是和莫扎特開朗的性格有關聯,但是第一樂章最后還是回到了痛苦的氛圍中。為了引導學生深入地對作品進行鑒賞,筆者向學生介紹了莫扎特的生平。莫扎特很少使用象征傷感和痛苦的g小調。這是一部最陰沉,但也是莫扎特寫過的最豪放、最狂暴的一部作品。經過老師的啟發,同學們對莫扎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表示課后繼續去了解。筆者用《不想長大》作引導,因為這首歌曲內在的特質,決定了該歌曲非常適合處于叛逆青春期的高中學生,對于《不想長大》的導入鑒賞,這種音樂特質與學生情感的耦合,讓學生能夠感受、體驗到莫扎特音樂作品內在的魔力,認識到莫扎特音樂作品的意義、價值。
如果說情境是高中生音樂鑒賞的母體,那么聯想就是高中生音樂鑒賞的重要方式。這種聯想,不僅指學生在諸種音樂作品之間進行聯想,而且包括學生聯通音樂與其他相關藝術學科的能力,比如聯想畫面、聯想事件、聯想建筑,等等。通過聯想,學生在音樂鑒賞中能獲得優美、崇高等的審美感覺。聯想,是架設學生音樂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的橋梁,能讓學生獲得一種審美鑒賞的升華。通過聯想,學生積淀音樂審美經驗,對音樂作品形成理性的分析與把握。
在欣賞古曲《陽關三疊》時,筆者將王維的詩歌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課件以“中國書法”“中國山水畫”“中國古建筑”為背景,從而能激發學生聯想。《陽關三疊》是我國古代音樂中的“極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在國際樂壇上享有盛譽。學生在鑒賞音樂作品的同時,能感受到古色古香的藝術氛圍。在這種充滿聯想性的藝術氛圍中,學生能感受、體驗到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學生鑒賞第一段,聯想到路途的艱辛,聯想到送別的場景。學生鑒賞第二段,聯想到一種思念之情。“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學生聯想到勸酒的場景,話不多說,酒表真情。在聯想之中,學生審美鑒賞經驗漸趨成熟,審美鑒賞能力漸漸提升。
審美聯想是音樂想象的一種。通過聯想,可以在學生心中形成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讓學生與作品形成共鳴。有時候,學生也會對音樂作品形成一種批判,當然這是一種高級的音樂審美。學生必須具備高層次的音樂審美素養,才能對音樂作品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作為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融入到音樂作品之中。
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音樂鑒賞的有效性,教師要不斷地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審美,累積學生的音樂審美經驗。只有不斷累積學生的審美鑒賞經驗,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審美鑒賞的積極性、創造性,從而提升學生審美鑒賞的素養。累積經驗,是學生音樂鑒賞的保障。
以高一年級音樂鑒賞湘教版西方古典音樂教學為例,教學中,教師要豐富學生的認知。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鑒賞。例如《藍色的多瑙河》就有管弦樂、鋼琴獨奏、混聲合唱、童聲合唱等表演形式。以上不同的表演形式,就會給人不同的審美情趣。再如,教師可以對樂曲進行不同配器處理,可以引導學生加入歌詞,等等。通過演變音樂方式,讓學生感受、體驗、觸摸到音樂作品中的不同韻味。在流行與古典的交相輝映中,激發學生鑒賞古典音樂的興趣。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將相關的影視作品與音樂鑒賞聯通起來,不斷開闊學生的音樂視界。比如《不能說的秘密》與肖邦的《升c小調圓舞曲》,比如記傳影片《一曲難忘——肖邦傳》《莫扎特傳》《貝多芬傳》等。這些影片反映了作曲家的經驗、情感、性格、風格、人生經歷等,從而可以讓學生走進作曲家的內心世界,為學生鑒賞音樂作品奠定堅實的基礎。
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哲學家戴維·埃里奧特認為:“藝術的音樂聆聽教學與學習應該和藝術的音樂制作和音樂表演同步進行”。豐富學生的音樂素養,要從累積學生的審美鑒賞經驗入手。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鑒賞中探索,不斷總結鑒賞經驗,提升學生的鑒賞水平,為學生進行更有品味、更有質量的音樂鑒賞奠定筑下堅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