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莉莉
摘要:有限合伙企業自2007年成為一種法定企業形式后,其在基金領域得到快速應用,使得有限合伙股權投資基金成為有限合伙企業中的主要形式。因此,探析有限合伙企業納入合并報表成為該領域內待解決難點,區別于現存各個類型合伙人在基金中地位和作用,各個角色所承擔法律義務有所差異。基于各類型主體權責不同,在合并財務報表方面與一般現存經營主體存在差異性。本文通過分析企業在實際控制方面的影響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具體探析本文題目所提出的命題。
關鍵詞:合并報表范圍;有限合伙企業
我國于2007年通過修改《合伙企業法》之后,有限合伙企業首次成為一種法律確定的主體形式存在,隨后其在金融領域特別是基金類行業得到大量應用,并超過以往的公司制股權形式成為業內主力,特別是其在靈活管理、靈活分配以及優惠稅負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因此企業在基金管理領域多采用有限合伙方式,隨著這種應用數量越來越多,對于其能否通過納入合并報表范圍的探討十分有必要。通過分析有限合伙企業實務中控制權類型,可以綜合判斷是否能是在合并范圍之內,核心控制機制的分析是投資方多方面衡量投資事實細節,從而判斷合伙企業能否在范圍之內。判斷標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分析合伙企業設立的目的;2.分析企業主營業務活動以及企業決策機制;3.合伙人是否能有主導權并有影響重大事項的權利;4.合伙人能否在該投資項目過程中獲取投資回報;5.合伙人是否有相關權力影響項目中自身可得投資回報金額;6.合伙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與重要影響者之間關系。
有限合伙企業只有確定了內部核心控制權判定,(GP、LP之間的權力關系和制約關系),才能判斷企業能否實現納入合并范圍。在上文提到的6點影響因素中,關鍵條款是第3點、第4點、第5點和第6點,這四條條款是影響是否可以進入合并范圍的核心影響條款。因此,本文重點分析討論這四個方面的影響因素,以此為切入點探究有限合伙企業的實際控制權。
一、處于主導地位的角色能否影響其主營業務
有限合伙形式中各個主體的權力基于現時權利,實際操作中,投資方依據股權以及其他形式,通過投票等方式影響被投資方的相關經營活動,因此對于權力主導角色的確定比較明晰,即持有多數表決權的投資方在合伙企業中擁有主導權力。但是由于有限合伙企業存在法律屬性和協議約定等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評估主導權力角色是需要多方面考慮。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合伙人之間的法律定位,根據相關規定,GP執行事務性工作,同時LP沒有該項權力,也沒有法定權力開展與企業相關的對外業務。可以看出法律意義的關鍵經營權角色是GP,LP僅僅留存建議權利。但在實際經營中,GP在法律意義所賦予的能力并不能保證他的絕對控制權,特別是有多GP的可能下,在成立之初所制定的約定協議通常會賦予LP部分事務權限。約定協議中如果存在類似一票否決權、GP推薦權之類的規定,這將影響合伙企業主導角色地位的判斷。如果LP被賦予關鍵決策權時,需要綜合考慮才能做出判斷。另外,在探究決策權影響因素時還應該注意以下問題:基金主要管理人員任命和變換的程序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較大難度;投資委員會的人員來源、結構、投票表決重大決策時的投票權所占比例大小、其他保護性權力和實質性權力,全方位多角度綜合評估后確定合伙企業的實際權力主導角色。
二、在可變回報的分配方面,誰擁有主導地位
現行會計準則33號條款中明確說明,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活動過程中,可變回報是會隨業績波動而變動,因此投資方在該過程中擁有回報權力。GP和劣后級LP都可以通過投資獲得一定比例的可變回報,但是獲得方式存在明顯差異。GP一般通過投資收益提成和變動管理費獲取可變回報,該部分費用一般是在其投資規模的1%到3%之間。但是從GP所獲得報酬來看,業績提成收入遠遠大于浮動管理費。因此GP在實操環節一般以業績提成的形式來經營相關事務,此種方式下,獲取利潤提成的超額收益在GP和LP之間的分配比例成為有限合伙企業分配可變報酬的關鍵,這也決定了兩者之間的主導地位。在基金實務中,通常劣后級LP與GP之間的在約定之初的超額回報的配比比例為8:2,同時依據IFRS10的相關條款,合伙人獲得的可變動回報占總體回報的比例中,超過30%的部分即可納入范圍中來,而低于20%的部分則不在該范圍之列。因此結合其他科控制因素,20%的分配界限就成為判斷實際控制人是否是GP的關鍵所在。另外基于基金管理實務中存在協議或合同靈活操作的特點,對超額收益的20%是否存在額外約定必須進行相關評估,例如存在部分預留保證金條款和“收益鉤回”條款,前者條款可能在退出分配單個項目收益分配時,GP不能一次性拿走所有的20%超額收益,必須預留一部分作為其管理基金的保證金,以備后續其他虧損項目的彌補,該部分比例一般情況是40%-50%;而“收益鉤回”協議則是指如果GP獲得的收益已經超過了約定收益20%的收益,則這一部分需要歸還給LP。如果有限合伙企業中存在這兩種特殊約定,即預留保證金條款和“收益鉤回”條款,則可以判斷GP一般不是該合伙企業實際控制人,其所擁有的控制力度遠小于劣后級LP。
三、是否有權力在被投資者項目中影響匯報比例,即誰能通過使用有限合伙企業的權力影響回報金額
在進行實操業務的投資項目當中,合伙人中間誰對項目投資擁有更強的主導能力,那么誰就擁有對投資回報的較大影響力。而所涉及項目的主導能力主要體現在項目領域、投資形式、項目退出機制、項目收益分配、項目損失分擔等多方面項目合同協議約定來實現,同時在項目合同條款中的規定就是哪一方能通過使用有限合伙企業的所授權力獲得項目回報金額的關鍵。在實際基金實務操作中,有限合伙企業的項目投資事項以及后續相關退出機制都通過事前合伙協議和合伙補充協議中予以提前確認,作為合伙企業的明確約定。雖然GP在日常實務管理中負有名義上的經營責任,但從約定中來看,如果僅僅是行政類的權力是沒有權力影響投資所涉及項目投資回報大小的。如果存在此種情形,GP無法實質性控制該有限合伙企業。
四、是否涉及主要負責人或授權代理人
依據我國企業現行會計準則33號相關規定,如果存在代理人,代理人僅僅代表項目責任人行駛決策職能,沒有權力控制被投資方,因此有限合伙企業在進行項目投資決策時開需要區分GP的真正角色,其作為主要責任人或者授權代理人,在執行所擁有的決策權時,差異還是比較大的。如果GP作為實質性被授權者角色時,需要綜合分析GP和LP兩者的關系比較,如果劣后級LP在約定中被賦予一票否決權,能無限制取消GP的項目權力時,那么劣后級LP是GP的授權者,GP僅僅是作為代理人存在的角色。如果GP的實際收入、項目分成比例、項目投資構成等所涉及的核心權力是通過LP授予的,同樣該GP也是作為其授權代理人存在的角色。綜合考量之下,GP如果是LP的授權代理者,而非項目主要負責者,那么GP無法通過擁有決定權的實質性權力影響項目決策,即GP沒有核心控制權。
五、總結
目前,我國基金的主要存在方式是由GP、LP共同募集資金組成,合伙企業負責各投資項目的決策、分配、退出等實務,具有結構化主體的特征。結合本文上述四個方面的解析,鑒于法律特征和合伙協議方面存在約定的特殊性,在評估其是否具備進入合并范疇資格時,還需評估合伙企業實質權力獲得者,結合本文提到的四種控制情境綜合分析比較后,才可以得到有效結論。
參考文獻:
[1]王建軍.有限合伙企業納入合并范圍的判斷方法.[J].財務與會計,2018 (02):41-42.
[2]張軍.對基金類有限合伙企業投資涉及的合并報表問題探析.[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8 (04):82-84.
[3]吳梅.上市公司參與有限合伙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財務管理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8 (02):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