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琪芳
[摘要]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綜合性學習是新一輪語文教學改革的亮點,也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它是落實語文新課程標準,關乎學生語文教學內容、學習空間拓展外延,關系到學生聽說讀寫實踐性運用,更是教師踐行立德樹人大語文觀,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舉措。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主題既立足文本,又超越教材,帶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自我、生活、社會中,挖掘語文實踐活動資源,豐富課程活動內容,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突顯時代氣息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歷練成長,提升素養。
[關鍵詞]教學資源;語文實踐;綜合素養
綜合性學習活動是時代發展、課程改革、素養提升的必然產物,是語文教師共同的呼喚。小學生不僅要有廣博的語文知識,而且需要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質疑探究、實踐運用、自主創新等綜合素養。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能充分以語言文字為載體,體現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實踐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在大量語言實踐中體會和把握語言運用的規律。因此,努力挖掘教學資源,有利于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實踐過程中,建立學生學習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豐富語文學習的體驗,將語言文字運用于生活,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一、教材立本,提煉主題
語文綜合性學習以教材為本,立足于文本教學主題、單元編排主題、單專題學習主題,進而開發學生活動主題內容,指引學生將學習的視野由課堂走向課外。
1.立足文本教學主題
比如,教學三年級《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時,學生會將目光投向家鄉環境現狀,家鄉富裕,許多人家蓋起了小洋房;鎮上水泥路變寬、變長,家鄉許多特產可以走向遠方。但是,家鄉河流隨意排放人畜糞便,將生活污水排入河中,魚蝦不見蹤影。為了激發學生對家鄉環境保護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與感受,結合文本,可以開發這樣的活動主題——“家鄉河流生態探察”,學生通過探察家鄉河流的河水、動植物和沿岸的環境,對探察記錄和照片進行總結,制作手抄報。可以倡議學生都當環保特使,走向村委會了解將生活垃圾堆放和處理的現狀,提出改善環境衛生的呼吁,為保護家鄉環境出謀劃策。
2.依托單元編排主題
比如,五年級下冊第四組文章為《再見了,親人》《金色的魚鉤》《橋》和《夢想的力量》。通過學習,學生感受戰爭時期、和平年代許多感動的人物,他們高貴的品質和偉大的形象清晰地留在學生的心中。以單元編排主題開發活動主題——“心中的榜樣”,可以引導學生尋訪身邊的感動人物,可以是遠赴西藏支教的大學生,可以是抗洪救災的民警、武警,也可以是班級里樂于助人的好同學。在指導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制定采訪計劃,寫好訪談提綱,了解榜樣的成長歷程、主要經歷和榜樣鼓勵我們的話語。在學習實踐中,感受榜樣的力量,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學習英雄人物的美好品德,在人生道路上大步向前。
3.著力專題訓練主題
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主題——“難忘小學生活”,設計了我的畢業季之“足跡點點說成長,情意深深話別離” 系列主題活動。教師提出建議,開展可行性的活動方案,開啟小學生活中難忘的回憶,尋找班級足跡和自我成長點滴,制作班級成長紀念冊,了解畢業典禮的基本程序,讓學生策劃一場畢業典禮,以快樂、感恩、理想三大主體活動為內容,設計畢業留言墻,布置會場。豐富多彩的小節目調動了師生情緒,表達了對母校的戀戀不舍和對師長的感恩,在團結合作、人際交流、組織策劃和展示過程中發現自我,積累情感,鍛煉能力。
二、學科融合,整合主題
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貴在綜合,從本質上解讀,確立整合了不同事物的相互聯系,不是簡單機械地將所學知識進行拼湊,而是將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有機融合,打通語文與眾學科之間內部與外部的相互聯系。比如,教學六年級《各具特色的民居》時,為了讓學生有更深的感受,了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可依據文本內容、學生實際和學科融合等思維挖掘活動資源。
主題活動一:“漫步建筑長廊”綜合性學習活動。通過多種途徑收集祖國各地民居的圖片資料,感受處于不同氣候、不同環境條件、不同生活方式下的人們,建筑呈現出不同的地域特色。指導制定活動計劃,分工合作,實地調查、詢問、討論、信息整理。通過分類比較北方民居與南方民居的建筑材料、屋頂形狀、內部結構,根據氣候和環境等情況,設計柱狀統計圖,對民居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利用信息技術,制作投影PPT,舉辦“新聞發布會”,開展中國民居攝影展評,將最具特色的民居典型代表進行直觀呈現。
主題活動二:“鄉韻悠悠,走進家鄉古堡”綜合性學習活動。依據校本教材,選擇南方地方特色建筑——“土樓”作為探究主題,感受其古老而獨特的魅力。觀察土堡回廊方形或圓柱墩柱、跑馬道上的柱子,開展“紙結構承重比賽”,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每組用一張A4紙和透明膠設計一個承重結構,結構為一個整體,設定固定高度,將紙結構放在講臺上,用語文書作為重物,進行小組PK。學生動手動腦,觀察比較,分析整理,像建筑師一樣思考,感受土樓設計者的巧妙構思、當時的科技水平和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主題活動三:“老建筑的去和留”。社會在不斷進步,那些年代久遠的的老建筑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淡出人們的視線。了解規劃部門城市建設的統籌安排,對老建筑保護的舉措,文物專家對老建筑去留的評估與建議,老建筑背后那些塵封卻持久彌香的老故事,國家對老建筑制定的法規與各地的成功做法。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一起上網閱讀相關資料,實地采訪,小組合作完成展示探究成果。開展“老建筑去留”辯論賽,“老建筑知多少”知識問答,撰寫“走進家鄉老建筑”調查報告。以此了解古老建筑,在見識歷史和保護歷史的同時,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生活為源,設計主題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也是語文學習的歸宿。綜合性學習應指引學生走進生活,融入生活,在貼近學生生活實踐的主題探究中提高生活能力,尋找幸福,并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語言,讓語文為生活需要和個人發展服務。
1.融入家庭生活
家庭是學生的心靈港灣,活動資源飽含親情與責任。比如,可以開展“今天我當家”“家庭聯歡會”“家庭會議我主持”“給父母的十條建議”等活動,學生走進家庭生活的點滴,感受父母生活的辛勞,對家人多加關注,培養生活能力。
2.走進學校生活
“學校即社會。”學校生活豐富多彩,老師和同學、大課間活動、校史校友、書吧守則等都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視野。“走進紅領巾廣播站”“我是閱讀書吧小義工”“七彩課間我作主”“班級布置我能行”等,都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爭當學校小主人,有計劃,有合作,有分工,在體驗中,學生的校園生活更具有真實的情境性,師生互動交流有了更有效的交互性,寫作源頭更具鮮活的主題內容。
3.走向社會生活
社會是五彩斑斕的世界,有無限開發的活動資源。可以開展社會熱點問題、新聞事件等主題進行社會調查活動,比如,指導學生貼近生活,關注社會,讓學生走近“留守兒童”或“獨居老人”,進行實地調查訪問,整理調查所得,寫成簡單的調查報告。再如,指導學生走進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圍繞“營養早餐我作主”“書包減肥記”“手機變身術”“校園保潔在行動”“畢業考試焦慮應對策略”“‘我的球鞋變白了——鹽、醋的妙用”“我的粘斗士”等生活小主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搜集資料,寫策劃書,動手設計辦小報,完成研究性學習報告。隨著這些活動的開展,學生語言實踐找到了土壤,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對學生的健康發展意義非凡。
總之,綜合性學習活動回歸了課程的本質,彌補了教材的不足和教師備課的疏漏,將語文知識有效地綜合運用,閱讀與寫作雙線并進,語文課程與生活無縫對接。不斷“挖”本地之源,“掘”學生之趣,設計適合他們發展和需要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主題,走出單一的教學內容與方式,給學生營造廣闊的、自由發展的空間,使學生在全面的綜合性學習語文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熊梅.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和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黃林力等.中小學綜合性活動教學[M].成都: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
[3]包建新.語文綜合性學習案例教學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