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黃碟 張倩


[摘要]目的 探析依帕司他片聯合前列地爾注射劑治療糖尿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46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23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前列地爾注射劑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依帕司他片聯合前列地爾注射劑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與治療前后的神經傳導速度變化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5.65%)高于對照組(65.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正中神經與腓總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正中神經與腓總神經的SNCV、MNCV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SNCV、MNCV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依帕司他片與前列地爾注射劑聯合治療作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治療方案,在改善患者周圍神經病變癥狀方面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值得今后在臨床上加大應用與推廣力度。
[關鍵詞]依帕司他片;前列地爾注射劑;糖尿周圍神經病變
[中圖分類號] R587.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10(b)-004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palrestat Tablets combined with Alprostadil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Methods A total of 46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8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23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lprostadil Injection,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palrestat Tablets and Alprostadil Injectio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changes of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5.65%)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65.22%),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SNCV) and 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MNCV)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0.05). After treatment, SNCV and MNCV of median nerve and peroneal nerve in both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SNCV and MNCV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Epalrestat Tablets and Alprostadil Injection as a treatment scheme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can achieve good effect in improving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neuropathy, 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Epalrestat Tablets; Alprostadil Injectio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相關研究數據表明,我國約有50%的糖尿病患者在病情持續升高的情況下可引發周圍神經病變的并發癥,甚至有10%的患者病情在診斷為糖尿病時已合并神經傳導異常的癥狀,若病情嚴重至一定程度則會導致患者四肢遠端感覺障礙[1]。目前,臨床尚未完全闡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機制,但臨床一致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血管損傷與代謝紊亂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結果[2],在治療上可選擇依帕司他片、前列地爾注射劑等藥物改善患者的神經癥狀。基于此,本研究將以上兩種藥物作為23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治療方案,并與單一采用前列地爾注射劑治療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比較,旨在探討依帕司他片聯合前列地爾注射劑治療糖尿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46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23例。納入標準:①患者存在明確的糖尿病病史,且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3]:患者病情診斷為糖尿病后發生的神經病變,合并四肢自主性疼痛、發涼與麻木感等癥狀,肌電圖儀檢查結果顯示患者四肢神經速度延遲等;②患者以閱讀此次研究相關資料,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因外傷性或免疫性等因素導致周圍神經病變患者;②此次治療藥物禁忌證或過敏者。對照組中,男17例,女6例;年齡45~66歲,平均(51.69±1.34)歲;糖尿病病程9個月~2年,平均(1.47±0.15)年。觀察組中,男15例,女8例;年齡45~66歲,平均(51.70±1.15)歲;糖尿病病程9個月~2年,平均(1.51±0.22)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胰島素與降糖藥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僅接受前列地爾注射劑(哈藥集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84565)治療。具體劑量與方法:取10 μg前列地爾注射劑與5%葡萄糖10 ml稀釋后靜脈注射, 1次/d。
觀察組患者給予依帕司他片(山東達因海洋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893)與前列地爾注射劑聯合治療。具體劑量與方法:依帕司他片50 mg/d,3次/d,均為飯前服用。前列地爾注射劑劑量與方法同于對照組。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測定患者治療前后患側肢體正中神經、腓總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變化情況,并以此評估兩組患者的療效。
療效評估標準[4-5]:①若患者腱反射已恢復正常,肌電圖檢查結果顯示神經傳導較治療前提升≥5 m/s,或患者肌電圖正常,且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說明顯效;②若患者腱反射改善顯著,肌電圖檢查結果顯示神經傳導速度較治療前上升<5 m/s,且患者臨床癥狀僅得到一定改善,說明有效;③若患者肌電圖與臨床癥狀無改善,或是加重,說明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5.65%)高于對照組(65.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正中神經與腓總神經的SNCV、MNCV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正中神經與腓神經的SNCV、MNCV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3討論
目前,臨床一致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血管損傷與代謝紊亂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結果。筆者經大量研究發現,糖代謝異常是可對神經組織造成直接影響的關鍵因素[6],在患者血糖持續升高的情況下可增高體內多元醇通路活性,此時山梨醇與果糖因經醛糖還原酶催化生成后,若無法成功分解則會大量堆積于患者周圍神經,進而增高神經細胞內滲透壓,引發神經細胞纖維變性壞死等癥狀[7]。同時,這一情況下山梨醇途徑相對活躍,可從中減少肌醇合成,并破壞神經細胞的組織結構,進而減緩周圍神經運動傳導速度。因此有學者綜合分析糖尿病周圍病變的發生機制后,認為醛糖還原酶是多元醇代謝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酶,在治療角度上分析,可通過抑制醛糖還原酶的活性以此阻斷或減少山梨醇在患者神經組織中合成,以實現治療糖尿病周圍病變的目標[8]。
目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仍以保守治療為主,而前列地爾注射劑與依帕司他片則是臨床上常用于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兩種藥物。前列地爾注射劑是一種強效血管擴張劑。據藥理作用研究顯示,前列地爾注射可在前列環素上直接發揮作用[9],用于治療后能夠擴張人體血管,并對血小板的凝集與釋放血栓素A2進行抑制,以此升高細胞中環磷酸腺苷的濃度,并降低血液濃度擴張微血管。與此同時,依賴環磷酸腺苷的蛋白酶也可有效擴張血管,增加局部血管血流量與提升紅細胞變性能力,通過對中性粒細胞與單核細胞的抑制發揮抗炎作用[10],從而實現修復患者已受損的神經組織系統的治療過程。但在臨床實際應用中發現,部分患者因個人體質原因或其他原因單一應用前列地爾注射劑進行治療,在改善神經病變癥狀方面上無法取得預期療效,或是治療后仍然會出現癥狀反復發作的現象[11]。因此,為鞏固患者療效,我院在前列地爾注射劑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應用依帕司他片為患者進行治療。依帕司他片屬醛糖還原酶抑制劑,可對醛糖還原酶活性選擇性的進行抑制,避免山梨醇與肌醇大量集聚于患者神經組織中[12],以此發揮改善周圍神經運動傳導速度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5.65%)高于對照組(65.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正中神經與腓總神經的SNCV、MNCV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正中神經與腓總神經的SNCV、MNCV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結果與楊軼青[12]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筆者分析聯合用藥的療效優于單一用藥,很可能是因為此次研究中所應用的兩種藥物有助于改善血液的黏稠狀態,通過抑制患者的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功能夠發揮抗炎癥的效果。同時,兩種藥物可共同發揮作用,藥效并不會相互影響,尤其是聯合依帕司他片與前列地爾注射劑進行治療后可彌補單一應用前列地爾注射劑療效不足的缺陷[13],并避免山梨醇對患者神經細胞造成影響,以此改善患者的缺血與缺氧的微動脈、小動脈,確保患者治療后的神經癥狀得到顯著改善。此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SNCV與MNCV均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損傷,促使病情惡化為對稱性感覺功效減退或消失,通過肌電圖檢測可以了解患者SNCV與MNCV的變化情況。同時,SNCV與MNCV適用于多種原因引發的周圍神經病變辨別與診斷,通過測量患者的SNCV與MNCV,即可對周圍神經傳遞電信號的能力與軸索等出現的病變進行評估[14],有助于臨床根據評估結果分析患者的神經根與周圍神經等受到的損害,同時,若發現患者的MNCV減緩則提示其損害已超過30%,需要予以患者高度重視,尤其是MNCV與SNCV顯著下降時應考慮周圍神經病變發生的可能[15]。因此,本研究選取SNCV與MNCV兩項指標評估患者治療后的效果,根據治療前后兩項指標的變化情況制定出針對性、科學性的治療方案,可以使患者接受相應的治療后盡快恢復。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周圍病變的治療中應用依帕司他片與前列地爾注射劑聯合進行治療,可改善患者的微循環,以此修復受損的神經組織,提高周圍神經的傳導速度,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肖巍,馬雅娟,陳林秀,等.依帕司他片聯合前列地爾注射劑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8,34(8),934-937.
[2]余文欽,劉特炯,陳文鑫.前列地爾聯合甲鈷胺注射液治療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1):85-86.
[3]袁永紅.依帕司他與前列地爾注射液聯合用藥方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及對神經傳導速度的影響研究[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7,28(8):993-995.
[4]周杰.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聯合前列地爾注射液治療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5(1):102-104.
[5]秦曉丹,屈丹.前列地爾聯合硫辛酸和甲鈷胺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8, 56(20):50-52.
[6]呂慧慧.甲鈷胺聯合前列地爾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及機制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8,18(4):509-511.
[7]崔影,陳靜,吳波.前列地爾注射液聯合硫辛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及神經電生理變化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17,14(1):37-39.
[8]洪文婕,黃斌.前列地爾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效果分析[J].北方藥學,2017,14(3):133-134.
[9]于立芹.前列地爾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8,56(3):87-89.
[10]徐麗英,曹燁民,鐘萍,等.前列地爾聯合中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疼痛臨床觀察[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7,17(3):503-506.
[11]賈文芳,李劍,王彥紅.硫辛酸與前列地爾依帕司他聯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7,46(19):2371-2372.
[12]楊軼青.α-硫辛酸、前列地爾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14):11-13.
[13]武美麗,宋穎穎.前列地爾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效果及安全性[J].中國實用醫刊,2018,45(10):112.
[14]陳彥.前列地爾聯合依帕司他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效果[J].醫療裝備,2017,30(14):147-148.
[15]俞丹璐,沈秋燕,周強,等.高劑量甲鈷胺與前列地爾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浙江臨床醫學,2017,19(5):935-936.
(收稿時間:2019-03-08? 本文編輯:閆? 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