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麗麗 高文玲 薛瓏 王健 高霞 朱青梅
【摘要】現階段,教師逐漸呈現出年輕化態勢,且高校青年教師和學生的接觸時間更多一些,他們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個人素質和溝通能力的影響更直接。而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狀況關系到他們其能否出色完成教書育人的偉大使命。正是基于這一特點,進行分析當代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狀況,發現其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得出提升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的方法。
【關鍵詞】師德師風 教育觀念 職業道德素養 學生為本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的言行對所教學生的知識、心理和素質等有著廣泛而長遠的影響。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教師的隊伍,現階段,教師逐漸呈現出年輕化態勢。隨著高校擴招以及教育地位的提升,越來越越多的碩士、博士畢業后選擇進入高校做教師,高校中青年教師的數量這幾年逐漸增加,改變了原有高校中中老年教師占多數的格局和形式,為高校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而且青年教師在高校中主要是承擔講課、授課及與學生溝通的工作,而老教師承擔的科研任務較多一些,相比之下,高校青年教師和學生的接觸時間更多一些,了解也更多,因此,他們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個人素質和溝通能力的影響也就更直接、更多一些。本文正是基于這一特點,結合自己上課的感觸,分析當代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狀況,發現其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得出提升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的方法。
一、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存在的問題
(一)只重傳授知識,而育人意識淡薄
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相當一部分高校教師認為他們的工作范圍只限于授課,滿足于課堂教學,認為只要是認真備課、備好課,把自己的這門課講好,讓學生掌握到更多、更深入的專業知識,就是一個“好”老師的標準。由此看出,高校青年教師忽略了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思想引導、身心素質的提升和創造性的思維的教育,甚至從來沒有關心過所教授學生的生活等問題,認為這些問題都是輔導員、學校領導的工作和任務,而與自己專業教師無關,這是一種狹隘的教育觀點。
(二)教師職業道德素養欠缺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知識方面,更是思想和品德方面。教師信譽不僅僅來自于講課水平、科研水平以及職稱方面,更是來自于其人格力量。在高校,職稱評定的硬件就是科研成果,于是青年教師為了職稱評定,而有少數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意識淡薄,埋頭于科研工作、發論文和報項目,無心鉆研教學與學生管理,出現上課自由散漫、儀表不整,自我放任、不重細節,上課遲到早退,對學生冷漠,在學生中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三)缺失感嚴重,積極性不高
教師的服務精神,系教育的命脈,金錢主義,最足破壞教師職業的尊貴。目前我國高校教師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待遇總體上處于較低水平,嚴重影響工作的積極性。特別是剛畢業的博士教師,經過多年的學習,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付出了很大的貢獻并取得了驕傲的成績,但工資收入有限,在物價快速上升的時期,高校教師容易產生心理落差,部分青年教師無心投入到教學中去,而選擇重新擇業或謀求兼職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二、造成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問題的原因
(一)教育觀念陳舊
高校青年教師的教育觀念,仍受到以升學為中心的“應試教育”的困擾,考研、就業競爭激烈,知識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支配著高校教學,教學觀念陳舊,只重視知識的傳授,沒有踐行教學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沒有從心里真正的去關心、愛護學生。
(二)政策導向存在偏差
一直以來,高校對師德建設缺乏規范性和能夠量化的標準。學校和政府對青年教師的職稱評定、教育評定,只是注重其獲獎情況、科研成果、學歷情況等作為不可或缺的硬性指標,而不重視其思想道德水平、上課及對待學生的態度,只是將教書育人等“師德師風”作為可有可無的軟實力,這種評價標準造就了諸多學術浮躁、上課糊弄現象。
(三)社會環境影響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成分、利益的多樣化,收入差距相對拉大的格局,高校教師當然不可能游離于市場經濟潮流之外,特別是青年教師難以抵制物欲的誘惑,從而產生思想混亂、急功近利、放棄為人師表的高尚師德。
三、提升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的途徑和方法
(一)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全部潛能,使其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讓其養成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良好素質,使其在將來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不斷發展自己。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是要尊重學生,具體來說,就是尊重學生的權利和責任,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了解學生的需要,激發學生的主體創造力,把傳授知識、提高專業技能與培育健康人格的教育有機結合,幫助學生認識、熱愛生命、尊重和珍惜生命。這就要求高校青年教師,從片面陳舊的單純講授知識的教學工作中覺醒,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和權利,從關心學生生活、學習中諸多小事做起,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將其培養成有健康人格的社會人才。
(二)學習傳統文化,提高高校教師的人文素養
通過人文精神的影響,可以增強高校教師德育教育的自覺性。作為青年教師,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多,可以通過閱讀經典文化書籍,觀看“百家講壇”、文學講座等方式學習,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
(三)關愛青年教師,激發積極性
針對剛踏入崗位工作時間短的青年教師,在教學、科研和生活方面還存在諸多的困境。在教學方面,上課經驗不足,備課內容不夠充分,課堂上常遇到突發事件而不知如何處理,針對這種情況,可采取一位老教師帶一位新教師的授課方式,讓青年教師學習老教師的授課方式、經驗,減輕其憂慮感;科研方面,學校可實行“青年教師導師責任制”;生活方面,相對老教師而言,青年教師存在著成家、生活的經濟壓力,學校和政府應關注教師的切身利益,關注青年教師的需要和狀況,關心、理解青年教師,為教師多辦實事。
參考文獻:
[1]余建林.瑣談陶行知的師德觀[J].福建陶研, 2007(3):34-35.
[2]周建芬.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內在機制及途徑[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
[3]王德廣.高等教育產學研合作的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4,27(3)82-84.
[4]劉靜,蘆偉.議高校師德師風建設[J],宿州學院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