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南南 深圳市坪山區碧嶺街道辦事處宣傳統戰辦公室
我國古代藝術的追求形式注重的是 “神形兼備”及“虛實相生”,這一特點體現在古代繪畫作品的“留白”處。關于繪畫中的 “虛實相生”相關的論述最早起源于秦代,那個時代對于哲學的理解更加虛無。例如,老子說過“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就是當時的哲學思想對虛無狀態的理解形式之一,也體現了道家思想的精神狀態。中國繪畫可能就是在這個時代與道家思想進行了有機結合,南北朝時期的宗炳撰山水畫論著《畫山水序》在我國繪畫理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著作被視為我國山水畫作的論作鼻祖,對于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文中論述了“仁智之樂”和山水以及“道”的關系。之后的國畫發展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響,針對國畫意境有了更加完整的闡述。“境生于象外”就是對當時繪畫的一種理論意境描寫,在作品中留有一定的空白讓人們進行想象,在想象過程中會創造出一種虛像,從而產生無盡的藝術效果,所以說國畫中的“留白”具有中國式審美深意。
留白是中國畫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理解為“留白”就是在畫作上留有相應的“空白”區域,與其他形式的畫作不同,中國畫會在筆墨紙間留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空白和余地,在意境的審美上是留給人們想象的空間,在思想上與我國的道家傳統審美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展示出了我國獨有的民族特色藝術,“無墨之處皆是妙境”是我國傳統繪畫的特有美學觀點,有點類似于“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意境之美,它是一種感覺,也是一種印象,更是一種意境[1]。
在我國傳統繪畫藝術創作上,國畫的底色如果是空白的,那么“留白”會有很大的空間。在畫作中的“空白”之處并不簡單的只是畫作的一部分空白區域,而是畫家對審美意境的一種追求,在視覺上并非毫無意義,而是在表現手法上更加豐富,對提升畫作本身的藝術內涵具有促進作用。在畫作中運用好“空白”的手法,能夠將圖畫中的實物和虛空交相輝映,產生神形兼備的藝術美感。“空白”的藝術表現手法不只運用在繪畫中,書法藝術中成為“飛白”,音樂藝術中成為“煞聲”,在各種藝術形式上都有這種留有空白的理念和審美觀點,可見我國的藝術相同之處都是被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所感染的。
中國畫和西方的油畫不同,油畫講究的是以科學的角度看待繪畫,他們講究的是空間和透視,在構圖上更加強調符合邏輯的顯示原理,油畫中沒有“留白”這樣的概念,而且也不認為自然界存在留白這樣的現象,所以說油畫是以一種可觀的角度看待繪畫。但是,我們的國畫和油畫恰恰相反,我們并不注重空間構圖的合理性,而是在“留白”這個概念上做了更多的文章,中國畫認為“留白”是一種“藏境”的表現手法,有點類似于想象和懸念,給人一種無盡的遐想空間,這也就是古代藝術家常說的“藏境越大,意境越深”,“留白”是我國國畫的一種大膽嘗試與創造,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密不可分,經過上千年的發展與傳承,代表著我國的文化特色和內涵。我們不強調客觀事實,但是我們強調的是想象空間和意境之美[2]。
在傳統中國畫中都是描繪的具體實物,但是作者想要傳達的并不是實物的表象,而且不也會是西方畫作中那種完全“照抄式”的手法,中國畫講究實物之外的“形神”意象,也就是跳出了繪畫事物的本質,在本質之外表達神韻。中國畫在對具體事物進行創作時,離不開“留白”的交相輝映,空白是為了更好地與實體產生節奏上的共鳴,借助空白留有想象,虛實之間具有互相起伏的韻律感,在技法上經常是濃墨、淡墨、留白,在大小、緊密程度上交叉展現,形成一種對比或反襯的節奏感,正所謂“空白非空紙,空白即畫也”。在具體畫作中也要求運用工筆、肌理、技法等手段,但是所傳達的情感和意境要多以“留白”畫作為主,讓人有抽象的遐想,顯示出畫作的韻律之美[3]。
“空靈”之美是我國傳統畫作的一種追求和審美,這和我國的傳統思想有著一定的關系。我國很多藝術和文學大家都有一種“寧靜致遠”的思想,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穩沉著,才能達到專心致志的程度,自己要不斷沉淀身心才能做到厚積薄發、有所作為。我國的藝術和文學具有一定的相同性,畫家作為藝術分子中的一部分,也強調自身的修為,對于一些意象的情感和追求不能用實物進行表達,而是要在畫作中用“虛”襯托“實”,所以這是我們千百年來國畫中所追求的“空靈感”的一種表達手段,空白之處要有“無畫自成妙境”的表現力。同時,我國國畫在手法上不受光線和空間的制約,作者可以隨心所欲地凸顯實物,所以在“留白”的地方可以采取隨意的大小和密度進行藝術處理,即使是大片的留白也能對實體進行反襯,特別是在山水畫中展現群山的那種峰巒疊嶂的層次感時,經常會用到“留白”來區分天空、江河、山與山之間等。墨的濃淡將或壯美或秀麗的山河展現得淋漓盡致,仿佛有流動的氣息在中間流淌,豐富的留白展現出立體感和層次感,加強了畫作的空靈之美。
意境是我國藝術家審美體系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國審美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繪畫中尤為重要,而“留白”就是營造繪畫意境的重要組成因素,也是對意境延續的重要環節,但是“留白”并非隨意創造出來的,對其空白的布局要有一定的審美性和嚴謹性,要給人們更多遐想空間,否則會適得其反。在我國的道家思想中有“無為而治”的說法,無為和“有為”在繪畫上有著不同的效果和意境,都是古人智慧的一種體現,反映出了道家文化的精神境界。國畫如果畫得太滿,會給人一種滿鋪壓抑的效果,在恰當的地方留白是追求空間意境的一種表現,在通常的表現手法上要從畫作的整體上表達思想出發,考慮畫作的整體布局,同時考慮空白的位置和布局,這和“道法自然,萬物歸一”具有相同的傳達思想。
宋代的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是一幅描繪老翁在江面上垂釣的畫作,在繪畫上采用鐵線描繪,老人坐在一葉扁舟上正在附身垂釣,對于四周的江水,作者僅以淡墨寥寥幾筆的勾繪,大部分都是空白,雖然作者在舟體周圍的繪畫很少,但是畫面顯得并不空洞,反而給人一種江面空曠寒冷的孤獨廖默的感覺,四周水波的空蕩反映出了超強的空間感,說不清是蕭條還是虛無,反而促進觀者展開聯想,產生一種耐人尋味的感受,這幅畫是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表現,結合自然與內心的情感,是典型的實物與虛無的結合。國畫中的虛實結合分為兩個部分,“實”指的是實體實物,在繪畫中用盡筆墨繪畫,也就是畫的詳細之處;“虛”的部分則是作者淡墨或者留白的地方,經常是淡墨與空白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這幅畫就是“虛實結合”的典范之作,創造的意境之美可以說是意象境界的上乘佳品[4]。
我們在很多山水畫中都可以發現,作者經常畫山不畫云、畫舟不畫水,空白的位置雖然什么都不畫,或者以簡單的淡墨和簡單的線條勾勒,不但能夠凸顯“實體”部分,而且還能促進人們對空白區域的想象,山林之外的空白可以是鳥兒翱翔的天空,也可以是霧氣蒙蒙的遠方。船只的周圍本是水體,在此處“留白”可以展現浩瀚的江河,也可以是魚兒嬉戲的水塘,這些都是古代畫家對于“留白”意境的思維展現,通過“虛實結合”的處理,讓動靜之美凸顯,蘇東坡有詩贊譽稱“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體現出寂靜之處彰顯空靈,空白非空紙,而是對于畫作的延伸,在觀者腦海中自然已經形成了想象的繪畫延伸,這種延伸是國畫的思想傳達,可以說是一種“開放式”的結局,畫作不僅包含筆墨經過的地方,還包含了“留白”想象的地方,兩者共同構成了一幅畫卷。
綜上所述,我國文化博大精深且源遠流長,傳統文化思想已經滲透到我們的各類藝術中,中國畫的創作不僅是對實物的具體描繪,更是作者內心情感的表達。“留白”是我國傳統國畫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形成的獨有的藝術風格,是古代藝術家對意境的一種獨有審美追求,留白延伸和擴展了作者的思想與意境,空白之處并非空紙,而是觀者結合實體和自身的思想進行的想象,是一種對于“實”的部分思想上的延伸,“虛實相生相伴”具有一種隱逸靈動之美,空白也是畫,我們現代人要結合作者畫作本身對國畫中的“留白”進行研究和探索,留白也是視覺語言的一部分,給了人們更多的聯想和想象,對優秀畫作具有襯托的特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