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功 陜西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以“兩漢三國”厚重文化為底蘊的漢中文化名市建設正隨著新一輪改革開放大潮風生水起,浪花朵朵,為天漢大地的歷史性超越注入強大動力。毫無疑問,方濟眾藝術研究成果的疊加效應,將對打造漢中文化名市產生不同凡響的助推作用,一批又一批傾心于方濟眾藝術研究的莘莘學子、專家同人們為此付出努力,也將在這一偉大的歷史變革中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記。筆者認為,方濟眾藝術研究對漢中文化名市構建具有重要價值。
大約從21世紀90年代開始,陜西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在藝術學科的品牌建設中提出了方濟眾藝術研究的動議。這一尊重歷史、尊重傳統、尊重本土文化成果的藝術擔當精神,自然引起漢中黨政和理工大學的強烈共鳴,并逐漸提上學院的議事日程。另外,方濟眾藝術精神的影響力與漢中建設經濟強市、旅游新市、文化名市的“三市”建設方向高度契合,尤其作為對外開放的文化名片獨具魅力,因研究工作人心所向,很快就步入了“快車道”。在各級黨政的重視和支持下,由陜西理工大學擔當主持,以省國畫院為主力,以全國知名學者、方濟眾學生為主體的“方濟眾藝術研究所”旋即成立。可以說,這是漢中人民崇尚藝術,尊重文化、尊重本土名流、弘揚優秀傳統的遠見卓識,也是漢中文化部門的文化自覺,它從深刻層面體現了漢中——漢人老家“漢家發祥地”的文化自信。這種文化自信從三個方面得以驗證:第一,漢中是舉世公認的漢文化源頭、漢文化搖籃;第二,方濟眾是土生土長的漢中人,是黃土畫派的擎旗手;第三,漢中的全面對外開放自古就是以文化為引領進行突破發展的。兩漢有張騫,三國有孔明、曹操,北宋有文同,方濟眾作為現代文化的先驅、旗手,在歷史長河中可與歷代賢達同耀星空,綻放異彩,這就是漢中人走出盆地、穿越時空的文化利器、藝術寶典。對方濟眾藝術的研究、發掘、推介、傳承,無疑為建設文化名市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文化是認同,是一種自覺;藝術是創造,是一種力量。文化藝術同樣靠的是精神支撐。而方濟眾的藝術成就具有千古不朽的時代精神,其核心是“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這兩個“一手”揭示了文化藝術的發展本質,也規定了藝術恒定不變的發展指向,這是建設文化名市的精神營養。
在方濟眾的藝術研究中,我們始終懷著敬畏的心情,注意探尋先生在藝術造詣上的精神本質和價值取向,這就是他對傳統的繼承和對生活的雙重熱愛與尊重。在傳統方面,他學習趙望云、石魯,主張學古人而不雷同古人,在傳統中國畫的基礎上形成質樸、醇厚、充滿現實生活感的藝術個性;在生活的意義方面,他敬畏自然,關注民眾,將民間藝術與學院畫風融為一體,展示出博大、真誠、平和、嚴謹的藝術精神[1]。在研究方濟眾藝術成就的過程中,我們多次舉行研究座談會,既有當代知名藝術家和學院師生,又有漢中黨政、文化、教育界人士,進而從先生的精神家園尋找當代的漢水文化源頭力量,用先生熱愛家鄉、熱愛人民、熱愛生活、追求人民福祉的大眾情懷感染人,以期提升研究所能達到的鼓舞、資治作用。在建設“方濟眾藝術館”的過程中,我們力求最大限度原汁原味地展示先生早期作品以及在家鄉生活期間包括磨難期間所留下的藝術瑰寶,并通過家鄉人民的講述、回憶,豐富展館的內容,讓大眾看到一位真實的藝術家、大眾的藝術家、追求光明與幸福的藝術家。實踐證明,在近5年的努力中,我們所期待的這些效應初步實現了。漢中人以方濟眾的藝術成為榮,漢中市為方濟眾先生樹碑立傳,漢中文化藝術界傳承推崇方濟眾的藝術精神,并將其視為范本。
文化引領思想,藝術服務人民,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遵循。方濟眾藝術的精神本質無一例外地證明了這一點。
追尋先生足跡,我們隨時拜讀著方濟眾藝術救亡、藝術立身、藝術報國的精神篇章。青少年時期的方濟眾,家境貧困,命運多舛,但他自強不息,志存高遠,于貧困中拜師學藝;抗戰時期,他憂國憂民,勤奮學習,刻苦練藝,心無旁騖,以精益求精的繪畫精神救亡圖存;和平時期,他意氣風發滿腔熱情從事藝術創造,深入生活為人民寫詩作畫,用全部的熱情描寫陜南風光,嘔心瀝血建設陜西國畫院,重振黃土畫派,以優秀作品躋身藝術高原,名震中西畫壇。先生的高風亮節、藝術氣質不僅影響著漢江上游的勉縣人民,而且還影響著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中華兒女,其藝術光芒燭照四野。自方濟眾藝術研究叢書出版、方濟眾藝術館揭幕以來,數以萬計的游客、學子、網民因了解方濟眾而向往漢中,更有數不勝數的藝術學子、中小學教師以方濟眾為師,以方濟眾為榮,激發出“愛家鄉、愛人民、愛藝術、愛生活”的不竭動力。方濟眾藝術報國的精神源流為漢中文化名市建設提供強大的正能量。
陜西理工大學將方濟眾藝術當作學術研究重點和科研項目正式立項實施,凝聚了漢中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文化熱情和開放意識,也為陜西理工大學在教育改革中的晉檔升級提供了平臺抓手,更為漢中市委市政府全面推進“三市”建設發揮錦上添花的積極作用。這一項目開展以來,圍繞方濟眾藝術研究的各類文化創作、藝術展覽、經濟洽談、學科建設乃至中小學校校園文化都因此而躍躍欲試,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漢中正以大開放、大文化、大旅游的大手筆大氣魄翻越秦嶺,走向世界。同時,方濟眾藝術研究項目的帶動示范,為漢中對外文化開放建設提供了藝術文本。中小學校的文化墻、藝術苑以及幼兒園的國學堂等應運而生,它們正以“立起來、做下去、強起來、走出去”的豪邁步伐見證著在方濟眾藝術研究的成功引領下,邁入全國第一文化方陣的實力。
綜上所述,我們相信,對方濟眾藝術的研究雖然起步不久,還有很多領域需要相關工作者充實和完善,但研究本身是一種啟迪,是一次探索,也是一份貢獻。這種探索與貢獻必將對漢中文化名市建設起到舉一反三、星火燎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