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霞
(賀州學院,廣西 賀州 542899)
隨著素質教育事業的不斷推進,地方性高校開展瑤文化研究與教學資源拓展取得了不錯成績。高校應當承擔傳承瑤族文化的義務,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青年對傳承保護瑤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意識缺失,受社會環境影響,使文化與高效公共藝術教育、音樂教育互動成效不高,將面臨著失傳的尷尬局面;對此,加強瑤族音樂教育體系完善,將民族傳承經驗融入現代教育體系,以長遠戰略眼光看待瑤族音樂、主流音樂、民間傳承與正規教育體系間的關系意義重大。
尤其是廣西等調查高校,音樂課程并非主流課程,多為輔助課程與選修課程,嚴重缺乏民族與地方特色,音樂、地域環境間的聯系割裂。同時藝術教育培養模式落后且單調,學生專業性不強,鄉土音樂文化身份丟棄,瑤族文化傳承與保護意識與責任逐漸弱化。部分地方性高校設立了中國民族音樂相關課程,再無其他瑤族民間音樂文化涉獵[1]。
首先是學習興趣不高,與自身鑒賞能力不足、民間音樂學習興趣引導缺乏等因素有關,學生更關注于觀摩演出、音樂采風等授課模式,對傳統課堂教學不感興趣。其次是學習動機方面,與民俗氛圍與民俗音樂活動展開與傳播程度有關,未參加過民間音樂活動的學生,學習動機并不強烈。最后是音樂感知方面,學生接觸民間音樂課程少,在民族文化認同、思維方式、審美價值、鑒賞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學生對民間音樂屬性與文化內涵了解片面,導致學習與傳承意識薄弱。
首先是缺乏專業的教學團隊,對傳承內容、傳承方式、化解與現代音樂文化間的矛盾方式等不了解,處于摸索實踐狀態。對學生教學情感體驗忽視,教材與資料缺失,導致民間音樂調式與結構等研究,以及音樂基本元素提煉與整合、創編等藝術實踐無從下手,只能以簡單的民間歌曲、舞蹈或樂器等入手教學[2]。
高校應當積極設計研究瑤族民間音樂的機構,為瑤族民間音樂傳承夯實基礎。首先設立收集部門,主要負責收集瑤族音樂,可通過實地采訪等方式,獲取瑤族民俗音樂。其次成立研究機構,音樂分類部門主要負責劃分瑤族音樂種類,按照生產勞動、慶祝等類型劃分,實現音樂素材有效歸類。音樂分析部門主要負責分析、研究音樂特色,了解音樂的旋律、情感與結構等。
地方高校應當加強組建瑤族音樂研究團隊,研究隊伍中不能缺少理論與實踐人才;一是具備豐富音樂理論者,以全面發現瑤族民間音樂的文化內涵,以及理論性特征,從而更好的呈現音樂旋律組合、演奏表達與審美特征。二是研究經驗豐富人員,并不是所有的音樂理論都適用,應當加強創新性應用。其能夠精確掌握音樂特征,通過拆散性研究,從而更加詳細的了解音樂特色。
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音樂文化特征、民族色彩充分展現,以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展開教學,加強科研創新,積極探索音樂文化發展可能。二是課程實踐價值,以及綜合學科特征充分展現,讓學生通過全面性的學科教學,更好的領悟與感受音樂文化、藝術價值、獨特魅力,從而提高自身藝術修養[3]。
課程設置目標在于讓學生深入了解音樂文化;提高自身的鑒賞水平、藝術修養,確保文化傳承人才保障;通過課程思考將成果付諸實踐,引導學生學習課外音樂文化;認識到瑤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傳承與保護意識。
首先設置樂理知識課程,讓學生充分與掌握瑤族民間音樂文化與審美內涵。其次設置樂器課程,讓學生認識與熟練掌握音樂演奏工具,了解瑤族器樂演奏方法、特征等。讓學生在綜合認識樂理知識與樂器實踐外,更好的傳承與發展民間文化。
興趣學生學習瑤族民間音樂的關鍵因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主觀能動性,一是組建高素質、高資歷教師隊伍;二是綜合演奏、演唱、試聽等教學,培養學生雙重樂感能力。三是請民間藝人介入教學、鼓勵學生參加音樂比賽、加強學校與社會藝術團隊的合作等藝術實踐,培養合格的瑤族民間音樂傳承接班人。
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財富,地方民間音樂發展,面臨著失傳的局面,高校具有傳承、挖掘民間音樂文化的職責,應當充分利用瑤族等民間音樂資源,豐富教學資源,將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研究、挖掘貫徹到高校教育全程,改善高校音樂課程教與學的現狀,提高學生傳承與保護民間音樂文化的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