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
(重慶市涪陵第十七中學校,重慶 408109)
引言:在新課改背景下,提出核心素養這一關鍵詞。在高中教育中,應響應國家教育要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使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不斷的充實自身。本文就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體系的構成和特點進行分析。
高中化學學科素養,主要包含五方面內容:宏觀辯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在教學中,通過這五方面的滲透,提升學生化學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宏觀辯識,在化學學科中,就是物質、元素這一類型的內容。化學中,物質由一些元素構成。通過宏觀的方式,可以對此進行明確分類。微觀,則是小的內容,如原子、分子這一類型的內容[1]。通過對原子、分子的微觀探析,可以確定物質的具體形式。在化學學習中,通過宏觀辯識與微觀探析,能夠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可以提高解決問題能力,有利于化學素養形成。
化學物質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外界因素的影響,在不斷的變化過程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中變化觀念,就是指物質的運動,在某一規律下,有序的運動變化。在變化的過程中,物質的總量一直處于平衡狀態,也就是所謂的平衡思想。
在化學學科中,通過證據、模型,可以對物質組成元素、化學性質等進行風氣,通過推理的方式確定結果,該過程就是證據推理。在證據推理的過程中,以模型的方式,將推理內容呈現出來,將復雜問題形象化,以此發現物質的本質與規律。
目前,無論在化學學科,還是其他領域,科學探究精神都十分重要,是促進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化學學科中,通過科學探究,可以發現更加深奧的內容,能夠將不同內容聯系在一起,有利于知識創新。通過探究,會改變傳統的認識模式,創新意識也會隨之提升。
在我國各個領域發展過程中,離不開化學知識的支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可以使學生形成嚴謹的學習態度,有利于化學知識的實踐[2]。此外,社會責任,就是培養學生綠色化學意識,使學生意識到化學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利用此,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問題,發揮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作用,為社會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化學學科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微觀角度,對物質進行探究,分析物質的本質。化學學科的本質,在化學核心素養中微觀分析中有所體現。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知識的教學,幫助學生了解化學物質本身的特性,使學生學會在不同角度分析問題,以此完成知識教學。核心素養,體現出化學學科的本質與特點。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化學素質,使學生形成科學學習精神。
化學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種,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研究人員會提出假設,也就是證據推理,然后建模。利用模型分析物質組成、性質、結構等內容[3]。最后會對結果進行科學探究。在研究化學問題中,科學探究、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這兩個環節十分重要,是促進活動開展的重要因素。
以《粗鹽的提純》為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會將實驗原理展示給學生:粗鹽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雜質,以及可溶性雜質如:Ca2+,Mg2+,SO42-等。不溶性雜質可以用過濾的方法除去,可溶性雜質中的Ca2+,Mg2+,SO42-則可通過加入BaCl2、NaOH和Na2CO3溶液,生成沉淀而除去,也可加入BaCO3固體來除去。然后蒸發水分得到較純凈的精鹽。當教師展示原理后,這是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實驗材料進行實驗操作,通過實驗模型,驗證實驗原理。經過溶解、過濾、蒸發后,就會得到精鹽。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不僅了解物質的本質,同時對化學知識的認識也更加深刻。
日常教學中,為了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教師會采用實驗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實驗的過程中,就會形成立宏觀辯識、微觀分析、科學精神。對于化學學科來講,實驗過程,就體現出化學思維的過程中,展示出該學科的優勢。
在新課改背景下,對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化學學科的重要性逐漸體現出來。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情況,實現化學教育價值。未來發展中,學生不僅需要適應社會,同時自身應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化學核心素養體系的建立,體現出教育價值,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具有促進意義。
總而言之,通過文章的分析,發現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成績,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精神,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意識與化學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將核心素養內容,應用教學各個環節,以此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