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飚嵐
(云南藝術學院附屬藝術學校,云南 昆明 650101)
在舞蹈素質能力訓練,通過身體的訓練讓學生獲得掌控肌肉、力量、技巧的能力,以訓練為核心,發揮身體肌肉的最大潛能,尊重人體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經過個性與共性的綜合測評后,達到舞蹈訓練的要求和目標,從而開發出相關的舞蹈訓練項目,進而改善和提高舞者的身體控制、協調等綜合素質能力。舞蹈身體素質訓練要從視覺、聽覺、覺知意識以及心臟器官等多個方面進行協調,形成一個有機運動的系統,從而達到舞蹈學習者思維靈動、動作靈活、力量平衡、身體協調的運動狀態。
在素質教育課堂中,身體訓練包括肌肉速度、力量、協調、穩定性以及靈敏和柔韌度性等素質訓練。舞蹈身體訓練是為了使學生擁有更加豐富的肢體語言,完成從思想到身體的統一、從動作到技術的鏈接、從表達到情感的融合等。所以,在進行身體訓練的時候,要格外注意身體各關節的正位姿態,了解舞者的肌肉功能、舞者的軟組織和筋膜組織的作用,并且要求舞者身體具有一定協調能力和律動性。
在舞蹈素質教育課程當中,只有通過科學規范的階段性身體訓練,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有目的地練習,才能實現量變到質變的訓練效果。舞蹈教育家吳曉邦說過:“把身體練成一支隨心所欲的筆。”只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舞蹈綜合素養。
當下舞蹈素質課程中身體訓練的時間多為每周一、二節課時,但為了保證身體訓練的長效記憶性,教師還應該對訓練的時長和運動訓練的內容、形式做好課堂規劃,因材施教,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舞蹈肢體的表達可以說是舞蹈藝術與審美的高度結合,是體育無法代替的藝術形式。舞蹈可以帶來健康美,增強學生的身體健康;可以帶來運動美,學生通過舞蹈運動而熱愛舞蹈;可以帶來結構美和造型美;還可以帶來音樂美,舞者肢體和音樂的相互配合所帶來的美感不僅體現在視覺上,還體現在舞者的心理上。
把運動的原理運用在舞蹈過程當中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整體素質訓練,舞蹈身體素質訓練是以身體肌肉為訓練核心,要求舞蹈中的每一個動作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即通過訓練使身體肌肉中的配合達到律動性、綜合性、生理性、心理性,最后達到舞者在進行舞蹈表演時身體更加有張力,更加符合舞蹈的表達。
在舞蹈素質教育課堂當中要求學生利用科學高效的訓練提高自身對肌肉、力量和技能的控制能力,就必須考慮到學生的肌肉律動性。舞蹈身體素質訓練中如何提高肌肉的律動是很關鍵的訓練內容。在訓練當中,舞者要對腿部、腰部、腹部、背部肌肉有著較強的控制力,通過節奏快慢、大小、用力方式的不同讓舞者在律動的過程中完成身體平衡、身體肌肉收縮、力量控制、身體動作連貫性以及動作的幅度空間等訓練要求。這些都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不同舞蹈動作的屬性,進而把握舞蹈表演中所需要的律動性,提升舞蹈表現力。
舞蹈素質教育課堂要求學生有基礎性舞蹈綜合素質修養。學生要對音樂有感知力、對肌肉要有控制力、對舞蹈技巧要有完成力、對舞蹈情感要有把握力。舞蹈身體素質訓練是要提高舞者的身體各部位的運動能力,提高學生身體的穩定性和爆發力。舞者在進行訓練的時候,動作節奏需要有快有慢,力量需要把控大小,空間需要注重上下左右,技巧需要“快、閃、飄”,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動作的高完成度,保證綜合素質平衡發展。學生通過舞蹈身體素質中的發力、著力、關節、肌肉收縮等訓練,進行有效的肌肉伸展,使動作間的完成有效配合,不僅提高舞蹈表現力,展示舞蹈藝術表現的獨特性,還能提升對藝術整體的感知力。
舞蹈身體素質訓練也要切實關注生理性,即學生身體的變化。素質教育課堂應該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對學生進行及時的關注。因為舞蹈身體素質訓練遵循全面鍛煉和循序漸進的原則,所以訓練內容要和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負荷能量相適應。舞蹈身體素質訓練的內容層次應該與學生所在年齡階段的生理特征相符,注重學生的身體素質,確保形態控制的能力和發展需求相適應,把控身體素質訓練的系統性。
心理性教育是舞蹈素質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的基本點,其不僅要讓學生通過舞蹈教育提高自身素質,還要通過舞蹈身體素質訓練提高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并提升其對舞蹈的熱情。舞蹈身體素質訓練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用身體語言流暢地表現出豐富的舞蹈語境。在訓練過程中,對學生自身耐力、毅力和堅韌性的培養也是心理健康培養的重要內容。
同時,舞蹈身體素質訓練對心理是一種美的藝術熏陶。節奏、動勢、力量等訓練元素都是讓學生感受到對身體的駕馭能力,其能較好地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
舞蹈身體素質訓練是素質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課程,舞蹈素質教育為當代素質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思路,其能提高舞者的身心健康,增強學生對美的感知,進而能推動素質教育的前進。舞蹈身體素質訓練能培養創新型人才應具備的能力,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教無類,實現學生素質能力的全面提升。素質教育和舞蹈教育的齊頭并進將開啟未來美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