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升華
(遼寧省大連80 中學附小,遼寧 大連 116000)
什么叫形象思維?簡單地說,“形象思維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識領會得到理解的思維。”從信息加工角度說,可以理解為主體運用表象、直感、想象等形式,對研究對象的有關形象信息,以及貯存在大腦里的形象信息進行加工(分析、比較、整合、轉化等),從而從形象上認識和把握研究對象的本質和規律。
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懵懂的孩童時期,他們天真好動,好奇心強,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想順利地上好每一節課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他們喜歡玩,喜歡做游戲,喜歡動手操作,喜歡童話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通過幾年的實踐,我發現教師要想教育好學生,必須掌握這個年齡段學生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教學,以期達到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幾點體會。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關鍵之處。良好的課堂導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就可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心理特征實施導入教學,緩解學生對數學的恐懼和抵抗情緒。以"長度單位"一課為例,一般學生在學習中會運用三角板、直尺、小方格等教學工具,而教師就可借助現代多媒體視頻為學生直觀展示與長度單位有著緊密聯系的測量工具,例如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裁縫用軟尺測量褲子長度,工人運用卷尺測量大樓高度,小朋友圍繞著一棵大樹測量其粗壯程度,還有學生會運用腳步測量從家到學校的距離。上述案例均能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日常生活和數學知識有著緊密聯系,增強對數學情感認知。
從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來說,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尊重學生實際,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關注我們所面對的教學主體——低年級段學生的實際,這樣才能夠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小學低年級學生具有很強的想象力,他們的世界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斕的;他們在入學前,童話故事時刻在伴隨他們,充斥在他們的生活中。而就數學課程本身來說,這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教師如果只是枯燥地給學生傳授知識,那么留給學生的印象往往是枯燥無味的。對于剛接觸數學的學生來說,教師如果不創新教學方式而是一味地進行填鴨式教學,往往會使學生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在進行小學一年級“同樣多”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我采用了童話式教學。此教學活動并沒有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進而加深了印象。這也符合新課改下要結合學生學習實際,積極開展情境式教學模式的要求。
“玩是孩子的天性”,這是我們教師必須要直面的現實。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的自制力比較差,他們在課堂上注意力只集中在10-15分鐘之間,因此超過了這個時間段他們就容易開小差,容易出現問題。如何使課堂秩序維持下去,教師就要在“動”上做文章。這里的“動”并不是讓學生亂動,而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秩序的動。例如,在進行10 的分解時,教師先按教科書10 的分解指導第一組10=()+1,把小棒分成兩堆填在書上,其余的讓學生自己仿照第一組擺成兩堆把數字填在書上,使學生充分理解10 的分解,增強了記憶力。通過“動”使學生得到了適當的調節,學生在課堂上就感覺有具體的事兒可以做了,這樣就能夠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的效率,而且也有利于下面的教學。當然,教師也可以采取一些小的技巧,比如說適當延長學生聽的時間,慢慢幫助他們適應40 分鐘的課時,這也是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過程。
在小學初級階段,教師需要在提高數學教學興趣的基礎上,豐富教學內容,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了解學生對數學關鍵點的掌握情況。對于教師來說,他們可以用有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參與數學習題的解答和探索。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指導教學,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幫助和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以及掌握學習方法。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上節課的知識點的做課前復習的方法來加深學生對過去知識點的記憶。同時,在深化學生知識掌握效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寫出關鍵知識點,使其形成良好的記憶習慣。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增加學生討論的環節,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學生可以通過綜合實踐、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獲得解決分數問題的體驗,進而在這些活動中感受數學基本思想。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數的相關知識,還可以更好地體會數學基本思想,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獲得基本的活動經驗。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體,這樣有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語教學是一項藝術,也是一項充滿智慧的工作。在小學低年級階段開展多效綜合的教學,能夠讓學生直接進入角色,讓他們在適合自己的教學中輕輕松松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讓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接受和吸收更多的新知識。應用趣味性強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同時,學生課外作業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教師應通過多方面的作業設計與探索,為學生提供趣味性、探索性、選擇性和拓展性的課外作業,逐步實現小學數學課外作業方式的多樣化,逐漸地將“布置作業”轉向“設計作業”,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進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