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歡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安字鎮中心校,吉林 松原 131400)
《創造力與心智的成長》由羅恩菲爾德編著,他作為美國著名美術教育家提出,在創造的過程中,促進人更富創造力是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美術教育貴在創新并沒有具體固定的答案,美術教育學科的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創造性,相比于其他學科,美術對于小學的培養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有著顯著效果。現實和歷史的原因,我國對于美術教育仍不夠重視、相對薄弱,尤其表現在培養小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上。
打破常規既是創造力最直接的表現方式之一,從而創造出對于現實生活有意義的事物。而美術教師對待每一位小學生要具有創造性的眼光對待,通過對美術教學方式的不斷挖掘,努力激發每一位小學生的創造潛能。現階段,小學美術教師知識結構不合理,數量也不足,更嚴重的是主觀仍不重視,往往處于“讓”課狀態。俗話說的好“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新課標的提出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綜合文化素質和師德修養,這樣方可教育好小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學生才樂于學習美術。而在評價學生的素質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將教學評價整合于教學過程中,對于美術學習過程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構思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評價,這也符合現代教學的理念,以此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首先改革美術的教學內容,教學的內容只有符合小學生的實際可能的知識要求和實際需要才能有助于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和接受。教師需要為小學生制定一個嚴謹的完整的創造領域。教師在理論的講解過程中也應當留有余地,鼓勵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從而調動小學生主動的思維思考活動,以此開發創造性思維。并且要灌輸小學生注重學習美術的過程。在教師的引導和指導下,學生自主的去追求、去發現問題、去探索、去解決問題。同時質疑問題在教學中也必不可少,鼓勵學生與眾不同、具有創新精神。
其次,強化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有助于小學生的個性發展。因受到本身天賦和所處的社會環境的不同,導致每位學生都有著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個性意識。培養學生的審美個性地利用美術學科具有創造性的特點,進而發展小學生的創新潛能,最終培養一批批具有創新意識的多樣化人才。舊時代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個體的發展,嚴重制約了與眾不同的人才的發展,以至于不利于具有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的人才的發展。
最后開闊小學生的視野和拓展小學生的知識面也同樣重要。藝術教育中課外活動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有助于豐富學生的學生和精神生活、也有利于增強小學生的知識領域,并發展小學生的特長和藝術興趣,是美術課堂教學中不能起到的效果。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觀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這些都為他們創新意識的培養有著顯著效果。各類學校同時也要積極開展參觀畫展、開展興趣小組、學術講座等活動,特別是有些尚未有條件開始藝術欣賞課程的學校,實踐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
人類的本能既是創造,例如被深埋在大山中的礦藏,一經煉制、開采這些礦藏都為成為有用的金屬。現階段的教學和學習中,教學方式單一化、教學模式呆板,這些都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力,因此,教育界和美術學科的教師應給予此足夠的關注和重視。美術教育的過程和人物是復雜多變的,而教育過程和任務多變化的特點需要教師不斷的充實自己的學識和更新先進的教育觀念,我們對于美術課堂教育的好壞的標準應是是否培養了小學的創造能力和創造意識,把素質教育作為美術教育的目標,改變以往單純的傳承性的教育方式,進而轉變為創造性教育和開放性教育。必要的知識技能的繼承和積累是實現創造性教育的根本,通過開展創造性的教育方式,深入挖掘每位小學生內心深處的潛能,這就需要小學生樂于學習美術課程,愿意主動的掌握、獲取和運用美術知識。對于美術人才的衡量標準不同于其他學科,不是以小學生掌握和積累了多少審美經驗和美術知識為標準,而是以學生具有多強的審美創新意識和美術創造力為衡量標準。
小學生美術素質教育的核心既培養小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同時這也是實現美術素質教育的最基本目標。我國對于美術教育仍不夠重視、相對薄弱,尤其表現在培養小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上,作為一項復雜多變、不可預見性極強的能力培養教育,這意味這美術教育是一項長久且艱巨的教學工作,教學的內容的涵蓋面也相對較廣。對于美術教育工作者而言,教師應充實自身對于美術知識的涉及面,有著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善于總結、勇于實踐的更進一步的理念,把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作為培養小學生美術學習的核心內容,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的最終落實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