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振情
(貴州省望謨縣第一中學,貴州 望謨 552300)
從教育決策者視角深入分析了少數民族邊遠地區使用信息技術的現狀,并對如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中學幾何教學中有效性,以及推動課堂教學質量談了談看法和觀點,希望改善少數民族邊遠地區落后的數學教學現狀。
在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一些邊遠山區,社會經濟發展較為落后,雖然信息技術得到了普及,但少數民族地區接觸信息技術較少,學生偶爾接觸到計算機,數學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認識也相對較為狹窄。因此,在數學幾何教學中,依然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很少應用信息技術服務于教學。然而,近幾年來,國家對少數民族邊遠地區的教育加大扶持和投入的力度,推動了信息技術在少數民族邊遠地區的發展和普及,這對于少數民族邊遠地區的一線數學教師來說,既是新機遇,也具有挑戰性,如何科學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為教學更好的服務,成為少數民族邊遠地區教師亟待面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隨著新課標對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注重信息技術與學科內容的整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改變傳統教學方式,重視教學的實效性,使信息技術成為突破數學教學難點及解決問題的利器。在傳統初中幾何教學中,教師離不開重復機械地作圖及單調的講解,對于枯燥抽象的幾何原理和概念,往往對于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晦澀難懂,且難以引發他們的興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被廣泛應用于教育界,有效改善了幾何教學的現狀,給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因此,少數民族邊遠地區的教師要積極響應數學新課標的號召,能夠跟上現代教育的步伐,轉變傳統數學教學觀,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聲音、文本、圖像、視頻集一身的優越性,讓信息技術在初中幾何教學中發揮出最大的效能,其使以形象生動、圖文并茂的教學內容,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要認識到不是單純地將信息技術手段與傳統數學教學簡單的疊加,而經過二者結合,達到幾何教學的和諧豐富。首先,教師要提高采集信息的素養,增強信息技術應用的實際操作水平,并從數學幾何的角度來鉆研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來更好服務于教學,能夠在應用時,如同使用傳統教學的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而熟練。其次,教師可通過網絡采集與課程相關的素材,提高收集、整理和加工的能力,在教學中有效導入這些素材,使其拓展和豐富教學內容,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綜合和類比,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再次,教師要把學生的發展需求作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契合點,遵從以人為本的教學方計,使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有效融合,從而突破教學難點,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推理、想象和創新能力。例如,學習“三視圖”時,教師可通過三維立體呈現給學生,將抽象知識變得直觀化。在講解平面圖時,可將圖形進行移動、旋轉和重疊,以動態的形式讓學生細致觀察,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幾何空間概念,從而降低教學難度。
數學新課標對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給予了肯定,實踐教學也證實,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教師突破教學難點,能將抽象的幾何概念和定理直觀形象化,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縮短學生的理解和認知過程,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一課時,在復雜的幾何圖形量變關系中,少數民族學生由于受到傳統思維定式的束縛,對于對應點、對應邊及對應角,很難準確尋找到,如果教師借助多媒體輔助技術制作動畫視頻課件,將三角形呈現動態狀態,那么學生就很輕松地找到其中哪幾個三角形是全等的,也容易找到對應點、對應邊和對應角。因此,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中,它的形象直觀性特點,既能使學生學習起來簡單輕松,也有助于突破教學中的難重點。
在初中數學幾何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完善教學模式,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及特點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注重幾何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性。本文針對信息技術在少數民族邊遠地區幾何教學中應用的現狀,剖析了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因素,并對信息技術在幾何教學中應用有效性提出了幾點淺顯的建議,以期能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同仁起到參考與借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