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
(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龍關鎮衛生院,河北 張家口 075511)
最早在《靈樞·天年》中有記載:“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已”。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器官功能逐漸降低,老年人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減弱,使得免疫力下降,多種慢性病并發癥發病率升高。老人到醫院就診時,常常面臨專病專治的問題。老年人居家養老患病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老年人患病的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多病共存。有數據顯示,我國社會中有30%的人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病,5%的人有五種以上慢性病[3],《景岳全書·真臟脈》有曰:“凡五臟之氣必互相灌溉,故各五臟之中,必各兼五氣”,老年人年事已高,臟腑功能減退,如經常出現患慢性咳嗽,又有痰多稀白,氣短而喘,自汗畏風,體倦食少之證。皆因脾肺氣虛,宗氣不足,腎不納氣,化飲生痰而成。由脾虛影響到肺時,可見食少、便溏、咳嗽等癥。臨床上常用“補脾益肺”的方法治療。病癥雖然在肺,而病本則在于脾,所謂“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老年人患者多為陰陽失調,氣血不足、臟腑虛損,常見多臟共同發病,也有一病還未痊愈,另一病又復發之癥。故老年人在居家養老中若患病,專科醫生只是單從某一疾病入手,各司其職,見痛醫痛,很難做到從根本上祛除病因,解決頑疾。
資料顯示,老年人患者當中發病率最高的幾種病分別為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冠心病、糖尿病、老年癡呆癥,而這些病種基本都屬于慢性病,由于老年人生活習慣難以改變,身體機能下降,使得這些疾病難以根除。老年人患者不可能因這些病常在醫療機構去預防發病,只能在家以及社區中通過進行合理膳食、藥物預防進行疾病的控制與發展。這些疾病病程綿長難愈,經年反復,需要長期服藥來控制,并且會產生一定的耐藥性和依賴性,損傷機理。一旦發病,病情出現危急重癥時,則需進入醫院進行重癥醫學科或者相關專科緊急治療,又有很多藥品需要自費,這不僅加重了老年人在醫療健康投資方面的負擔,也造成了醫療資源的緊缺。
老年人正氣不足,臟腑脆薄,精血俱虛,機體失于濡養,體質較年輕人差很多,又因長期服用藥物,俗語是藥三分毒,以致傷害其他器官。《冷廬醫話》中記載:“高年人治病,慎不可用攻藥也”,老年人年暮力衰,不堪峻藥之猛,故應用峻藥要相當謹慎,治療老年人疾病遣方用藥應以平和為上[4]。在老年人常用的藥品中,不乏有一些為抗生素,從中醫角度論,抗生素為性寒涼藥物,長期服用會產生一定的耐藥性和依賴性,并且會使老年人身體寒郁加重,郁閉身體氣機,即使當時癥狀減輕,也會傷害機體,造成陰陽失調,長此以往,便會引發其他病癥。
中醫萬象即可歸諸陰陽,治療注重辨證施治,同病可以異治,異病可以同治[5],整體觀作為中醫全科醫學的思想特點,與建立在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之上,以系統整體論思想為哲學基礎的全科醫學思維模式具有一致性、相通性[6]。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復雜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絡聯系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7]。中醫全科醫生通過長時間的接觸交流記檔,對于在社區中居家養老的老年人的體質,既往病史已經有了很深的了解和掌握。且中醫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診侯》中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在發病時亦可根據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等知識及經驗綜合分析,判斷疾病源,并且根據老年人自身體質特點,量體裁衣,譴方用藥,使五臟、六腑之間達到平衡,溫和,增強老年人體質,減少疾病痛苦。
中醫師善于用“一把草、一根針”治療疾病。中醫的適宜技術易操作、見效快、風險小、價格適宜,體現了中醫藥“簡、便、廉、效、驗”的特點,包括針法、灸法、手法、外治法和內服法。根據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時間充裕,身體靈活程度等特征,在家中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可以享受到中醫適宜技術帶來的預防、治療、保健、康復等資源。中醫全科醫生除了用傳統的內服法,還有針灸、按摩、推拿、刮痧、耳穴敷貼等,又有便于宣傳,簡單易學的太極拳養生操、五禽戲、八段錦等。此外還有氣功、導引等。如在《諸病源候論》中,對于老年人常患的腰腿痛癥候中,概述“腎主腰腳,動傷經絡,又為冷風所侵,血氣擊搏,故腰痛也,陽病者,不能俛,陰病者,不能仰”,所以養生導引法云:“伸兩腳,兩手著足于五趾上。愈腰折不能低著,唾血、久疼愈”。這些治療方法在中醫全科醫生的教習帶領下既簡便易學、又經濟安全實惠,非常適合老年人使用,減輕了老年人的經濟負擔,也可以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緊張就醫形勢。
用傳統的中醫思維方法看病,通過治未病、醫現病、寬其心、食療補等方式,調節整體系統以達到平衡。全科是中醫的具體體現,中醫全科最能發揮中醫優勢[8]。加大中醫全科醫生的培養,重視中醫全科醫學在老年人居家養老模式中的優勢所在,才能提高中醫的影響力,發揮中醫在診療中的作用,促進基層中醫藥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