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青海 西寧 810001)
改革開放已有40周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了十多年,“一帶一路”倡議也已實施,我國整體經濟水平有了長足的提高,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尤其是東西部之間的經濟發展狀況有著天壤之別。但這無法掩蓋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西部地區的經濟狀況也有了很大改善的基本事實。西部地區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生態環境較其他地區更為良好,同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保護好生態環境也是促進西部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對西部地區而言,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十分重要?!扒嗪W畲蟮膬r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嚴禁‘三高’項目進新疆,加大污染防治和防沙治沙力度,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新疆”。習近平總書記也時刻關心著青海、新疆兩地的生態文明建設。因此,對兩地而言,既要發展經濟,也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青海省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從廣泛意義上來說,均屬于民族地區,同時兩省區保護生態環境的意義重大,無論是從國家層面還是從兩省區各自的角度來說,經濟發展應與生態環境的保護攜手并進。但青海相較于新疆而言,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在如此背景下,本文采用耦合協調的方法研究兩省區經濟及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狀況并進行對比分析,期望找出二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第一,青海、新疆兩地生態優勢巨大,應該充分發揮這種優勢,以生態文明建設帶動經濟建設。
第二,青海、新疆是我國重要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是必要的,研究兩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三,兩地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比較研究兩省的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狀況有利于相互借鑒,促進共同發展。
本文研究的區域為青海省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時間范圍為2007—2017年,依據數據選取的原則,所有數據均來自《青海統計年鑒》、《新疆統計年鑒》及各自相關年份的環保公告等,個別缺失數據使用插值法加以補全。
選取的數據量綱難免存在差異,在此采用離差標準化的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正向指標越大越有利于所在系統,負向指標越小越有利于所在系統。
1.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耦合協調模型
對發展狀況的研究本文采用耦合協調模型進行。首先需要構建模型所需的指標體系。根據國內學者的研究并結合青海、新疆兩省區的現狀及定位,選取的指標體系分為經濟子系統和生態子系統兩類共22項指標。其中經濟子系統有15項指標,生態子系統有7項指標,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至于指標權重的選取則采用熵權法確定為
①第j個指標熵值為
(1)

②第j項指標的權重為
指標權重確定后計算耦合協調度。“耦合”來源于物理學,最初是指電路元件或電網絡之間相互關聯影響的現象。耦合度則是度量模塊間的關聯程度,主要是指系統間各要素的作用程度。本文中耦合協調度的計算如下
①計算協調度
(2)
其中f(x)為經濟系統的綜合得分,g(x)為生態系統的綜合得分,C即為經濟與生態兩大系統的協調度。
②計算耦合協調度
(3)
T=af(x)+bg(x)
(4)
T是綜合協調指數,在本文中反映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協同效應,同時認為經濟與生態對兩地區來說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取系數a=b=0.5。
2.熵權TOPSIS模型
(1)指標選取及數據標準化方法

(2)指標權重
這里同樣采用熵權法計算指標權重,權重矩陣用w表示。
(3)模型構建
熵權TOPSIS模型以距離為標準綜合評價系統的質量,它計算目標值與正、負理想解的距離來研究兩省區經濟、生態的發展質量。
①評價矩陣R的構建
②確定正、負理想解
依據加權后的評價矩陣,正理想解R+為i年中第j個指標,則最大值也即其最優方案;負理想解R-為i年中第j個指標,則最小值也即其最劣方案。
③距離計算
本文以歐氏距離為距離的衡量。
④貼近度計算
Ti1與Ti2在本文中分別表示第i年經濟或生態的質量,其取值范圍為[0,1],值越大說明研究的系統發展質量越高,且T值為1是質量最高,T值為0時質量最低。
如圖1所示,總體來看,兩省區的經濟生態耦合協調度都呈現一定的波動,并且水平也并不高,兩省區的耦合協調度時間層面的峰值也只是處于勉強接受這一級別。各自來看,青海的耦合協調性在時間層面要略優于新疆。青海省的耦合協調度隨時間呈波動上升的趨勢,谷值是2007年的0.197 6,為嚴重失調衰退,峰值是2017年的0.541 2,為勉強耦合協調。2009—2012年呈現一定的下降連續趨勢,但一直處于輕度失調衰退階段,2015年相比2014年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增幅最大的是2013—2014年,達0.130 8,從輕度失調衰退增至瀕臨失調衰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經濟生態耦合協調性時間上呈M形,峰值是2009年的0.428 2,處于瀕臨失調衰退,谷值是2013年的0.137 5,為嚴重失調衰退。2009—2013年耦合協調性降幅較大,達-0.290 7,從瀕臨失調衰退降為嚴重失調衰退,而2013—2016則是連續上升,并逐漸恢復到輕度失調衰退階段。
分析圖1、圖2中兩省區經濟、生態子系統的得分,可以發現兩省區經濟系統得分均呈持續上升趨勢,生態系統得分則為明顯的增—減—增趨勢并逐漸落后于經濟系統。兩省區同樣是在2010年經濟子系統得分開始超越生態子系統,開始由經濟滯后型轉變為生態滯后型。對比來看,新疆的經濟子系統得分大體上一直高于青海,青海的生態子系統得分總體上又高于新疆且新疆的生態子系統波動幅度明顯大于青海。兩省區的兩大子系統的得分狀況有明顯的擴大趨勢,且經濟子系統增速高于生態子系統,并且新疆兩大系統的差距要高于青海。

圖1 2006—2018年青海省經濟和生態耦合協調度及各子系統指數

圖2 2006—2018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濟和生態耦合協調度及各子系統指數
綜上,兩省區的經濟生態系統之間的耦合協調程度都較低,自2010年起,均轉變為生態滯后型的發展且生態相較于經濟有進一步滯后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2013年這兩個時間節點,在這兩個時點上,兩省區的經濟生態耦合協調度、生態子系統得分的變化趨勢均發生改變。2010年是西部大開發實施10周年,青海、新疆剛剛完成西部大開發的奠定基礎階段,這個階段總體的方針是做好經濟發展的基礎準備,初步遏制生態環境的惡化。因此,2010年后兩省區經濟發展逐步步入正軌,難免會對還較為脆弱的生態造成破壞,因此導致變化趨勢轉為降低;2013年時西部大開發政策有所調整,注重開發地方特色產業,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力度,西部生態建設開始了新的階段,因此此時耦合協調度及生態系統得分均開始上升。但兩省區目前來看仍然未能做好經濟及生態的協調發展,經濟進步的同時生態的保護力度,效果仍然并非十分理想,遠落后于經濟的發展。
如圖3、圖4所示,總體來看,兩省區的經濟質量都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并且自2011年起青海的經濟發展質量超過新疆;生態質量兩地區都是呈增減交替的趨勢。青海從2007年開始連續下降至2013年后轉為波動上升,其谷值是2013年的0.371 2,峰值則為2016年的0.593 9;新疆的生態質量指數波動較大,2007—2009年有上升趨勢,至2013年為較大幅度的連續下降,2013—2017年又轉為上升。其谷值是2013年的0.258 0,峰值則為2009年的0.601 9。青海省自2011年起經濟質量就超過了生態質量,而新疆則2012年后才實現。以現有研究數據來看,兩地區經濟、生態質量差距有進一步擴大趨勢。

圖3 2006—2018年青海省經濟和生態質量

圖4 2006—2018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濟和生態質量
經濟質量的不斷上升,說明西部大開發戰略取得了良好成效,青海和新疆地區在國家戰略的支撐協助下,經濟方面正不斷取得卓越成績。但是,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質量卻令人擔憂,尤其是新疆地區2009—2013年的生態質量的大幅下降,說明彼時新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對生態造成了很大破壞,經濟的迅猛發展是建立在大量消耗當地的資源,破壞當地的環境基礎上的。而兩地區同樣存在生態質量遠落后于經濟質量的不足,這表明在保護、發展生態上的投入并不充足,還有許多路要走。
綜上,近11年青海、新疆兩省區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對生態的破壞較為嚴重,生態保護狀況不容樂觀。經濟、生態兩大系統的耦合協調度始終不高。綜合經濟、生態兩系統來看,青海的狀況要略好于新疆,主要體現在經濟生態耦合協調度以及生態質量的波動狀況要好于新疆,但取值區間相差不大。在生態保護刻不容緩的今天,特提出以下對策建議,以期兩省區能走綠色、協調發展道路。
(1)注重發展生態型產業,逐步降低污染較大的重化工企業的比重。保護生態的同時完全可以同時發展經濟。例如,污染較小的旅游業,既要求保護好生態環境,也能為當地帶來不菲的收入。例如,西寧打造高原夏都,青海湖的旅游業,青海的鹽湖工業產業集群等。新疆地區雖然自然資源較為豐富,但也應盡力避免粗放式開采利用,要遵循自然規律,合理開發。
(2)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提高全體居民的綠色生活意識。從觀念上營造綠色環保理念,從而促使居民養成綠色的消費觀和低碳生活方式。同時應積極公開環保狀況報告,使居民及時了解生態保護進展;多樣化的生態保護知識、手段宣傳,從而調動并使居民參與到生態文明的建設中來,進而由文化層面為持久有效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
(3)加快完善體制建設,落實生態責任追查制度。政府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政府應在制度政策層面對生態破壞、保護行為做出明確的界定并落實獎懲制度;其次,政府部門應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一同納入官員政績考核體系中來。
(4)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合理引進新技術、新產業。應注重技術手段的創新及應用,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并努力降低其資源環境代價,避免經濟與生態環境的沖突,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