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佩昌

在德國,無論是在超市購物還是在餐館用餐,德國人依然停留在現金和信用卡支付階段。2016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每4個德國人當中,只有一人曾經掃過二維碼,只有不到1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經常或者有時候會使用到二維碼。德國聯邦銀行(央行)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說,德國消費者仍青睞現金支付,在每年約200億筆的零售交易中,約四分之三為現金支付。
德國作為一個制造業強國,人才濟濟,也不缺研發資金,為何在智能支付領域落伍了呢?
首先是消費行為習慣。眾所周知,日耳曼人相對保守,接受新興事物的速度比較慢。例如,互聯網在美國出現,他們并不馬上跟進,而是埋頭于工業制造,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精耕細作。至于先進的支付系統,德國人更不羨慕了。一位德國朋友的話很有代表性:“支付快慢有什么關系?難道支付快就能給我帶來更大的價值?”
其次是安全考慮。多數德國人基于安全因素而放棄手機支付,這樣的顧慮有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擔心被騙。德國人害怕被別人盜刷,認為還是用現金最保險。用儲蓄卡或信用卡支付也相對好些,畢竟有銀行作為保障。
第二個層面是對個人數據泄露的恐懼。在德國,公民的數據得到嚴格保護,而且每個人都很注重保護隱私。因此,德國普通消費者對手機支付抱有深深的不信任。當一個機構擁有個人的各種數據,個人在機構面前簡直如同裸體一樣。想象一下這些場景——商家:“先生,今天您該給夫人訂蛋糕了。”“先生,今天是您的生日,您還是預訂巴伐利亞小牛排嗎?”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很溫馨?但想起來就讓人后怕,他們怎么什么都知道?德國人想,如果商家獲取信息只是為了更好地營銷,這倒也罷了。如果政府全面控制了信息,將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政府會對個人的基本情況、性格、夫妻隱私、每天的活動了如指掌。此外,政府對個人的政治傾向、準備給哪個黨派投票等都一清二楚。在此情況下,政府可以根據掌握的信息施加微妙的影響。因此,與其說德國人對現金偏愛,還不如說是一種不合作行為,是對個人隱私和政府角色的擔心。
再次是商家對法律的畏懼。消費者利用手機支付,商家得到的好處是大量客戶的數據;壞處是,一旦數據有意或無意被泄露,對商家而言將是萬劫不復的災難。德國有比較完善的數據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1978年出臺的《聯邦數據保護法》。如果出現數據被泄露的情況,商家輕則被罰款,重則法定代表人要坐牢。
不過,手機支付作為一個新生事物,被德國人接受是遲早的事情。目前,微信和支付寶已經踏入德國,當然,主要是針對中國游客而不是當地的德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