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云川
(重慶市云陽雙江中學校,重慶 404500)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高中物理新課標明確指出:高中物理教學需要密切聯系學生生活、時代社會與最新科技發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的實踐意識和密切關注生活的態度責任。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和學生生活及現實社會的密切聯系,根據學習內容解釋生活現象,運用生活常識印證物理知識,構建一個生活化的物理課堂和學習情境,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多地從熟悉的生活現象中感知物理知識,體悟科學理論,把握物理現象,掌握科學規律,更好地從生活經驗中理解知識,提升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要想真正的讓學生投入進物理生活化教學之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確物理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讓學生認識到學好物理對于自己的實際生活來說有著巨大的作用,從而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主動積極的進行物理學習。教師可以進行關于“生活與物理”的專題講座,通過這種形式,直觀的將生活與物理的聯系,學好物理對于學生實際生活的作用一一介紹給學生,對物理的歷史進行闡述,并結合目前物理發展的相關情況,對未來化學的各個行業中的應用進行合理的展望。
學習的意義也時具有實踐性的,單純從課本知識為教學點,教學性和知識性太強,學生也是難以理解。教師可根據本節教學內容重點,化難為簡,將知識的重點進行拆分或者轉移到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中,也促進了物理課程的時間應用性強的特點。例如,教師在講解離心運動內容時,可將其轉移到生活常見場景,如洗衣機原理、摩天輪等,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在例如,對于平拋運動和斜拋運動的理解,也可采取讓學生通過自身實踐或者生活場景來替代,則也避免了實際教學中出現的知識混亂性。
教學導入是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必要環節,也是集中學生注意力,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在這個重要環節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將有利于學生以更飽滿的熱情,更濃厚的興趣參與都物理課堂的學習之中。例如當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彈力》時,教師就可以在教學導入環節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將生活中的彈力現象以及彈力應用現象以視頻的方式展示出來,并通過慢動作播放的方式讓學生更加直觀而細致地感受彈力的變化。如教師可以籃球運動中的運球動作以慢動作的形式展示出來,將女生用頭繩扎頭發時皮筋兒的拉伸變化以慢鏡頭的形式展示出來,從而引導在場的高中男生和女生一起走進彈力的世界。
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物理實驗的實施是提升學生物理學科素養的必然途徑,如果教師能夠將更多生活化的元素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以及物理實驗活動中,也可以使學生在趣味感知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體會實驗價值。例如當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時間和位移》時,在學生以往的經驗中往往更習慣于從“時間”和“路程”的角度對認知物理,這就使得學生對“路程”與“位移”兩個概念容易混淆。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以將百度地圖在生活中的運用案例展示給學生:為什么百度地圖上查看兩地間距離只有100千米,而百度地圖在幫助我們規劃路線時,路程長度就可能超過110千米?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就能夠很自然地意識到“路程是物理運動軌跡的長度”而“位移則是對物體位置變化的描述”。這種將生活經驗溶圖到物理教學中的教學方式更有利于降低物理學習的難度,促進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與認知。
真正實現生活化教學目標,除了在教學內容與教學環境中引入生活化方法,還應在物理實驗中融入生活化內容,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分析實驗結果等,實際運用物理知識,激發創造能力與操作能力。高中物理課堂中可以引入的生活化案例非常多,在實驗演示過程中,學生通過討論、思考、操作等方法,發現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驗證了物理理論知識。例如,在學習“電路”相關知識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設計一組電路開關,在實驗過程中掌握電路的正確連接方式,鞏固“串聯”“并聯”“短路”等知識點,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另外,生活化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堂時間內,教師還可以預留生活化的學習作業,鼓勵學生回家后自行開展家庭物理實驗,收集自己身邊與物理實驗相關的物品,如礦泉水瓶、繩子、木棍等,自行設計物理實驗并將實驗成果帶到課堂中,與教師和同學一同分享。這樣,既能增強學生生活中應用物理知識的意識,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物理知識與生活實踐密切相關,高中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到與物理知識相關的事物,教師應借助這一優勢,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思路,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創設生活化教學環境,設計生活化教學實驗,讓學生既掌握了物理基礎知識,也能運用物理觀點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升綜合能力,順利實現物理課堂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