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勇 馮鵬 程一方 楊曉娟 羅敬東 楊偉



摘要:在湖北省襄陽市采用不同濃度茶核·蘇懸浮劑、0.6%苦參堿、30%茶皂素開展防治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幼蟲試驗。結果表明,0.6%苦參堿、30%茶皂素、茶核·蘇懸浮劑對茶尺蠖均有一定防治效果,3 000 mL/hm2茶核·蘇懸浮劑對茶尺蠖防治效果最好,綜合防效達到83.0%;各處理藥劑對茶樹鮮葉和害蟲天敵均沒有造成危害。
關鍵詞: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性誘劑;桶型誘捕器;苦參堿;茶皂素;茶核·蘇
中圖分類號:S436?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21-0057-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21.011
Abstrac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EoSNPV Bacillus thuringiensi, 0.6% matrine and 30% tea saponin were used to control the Ectropis obliquus Prout larvae in Xiangyang city, Hube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0.6% matrine, 30% and EoSNPV Bacillus thuringiensiea tea saponin had certain control effects on Ectropis obliquus Prout. 3 000 mL/hm2 EoSNPV Bacillus thuringiensi had the best control effect on Ectropis obliquus Prout,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effect reached 83.0%, biological pesticide has no harm to the fresh leaves and native predator.
Key words: Ectropis obliquus Prout; insect pheromone; bucket trap; matrine; tea saponin; EoSNPV Bacillus thuringiensi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是對茶園危害較為嚴重的害蟲之一,在襄陽市一年發生5~6代,主要為害夏、秋茶,嚴重時可將茶樹葉片和嫩莖全部吃光,造成茶園夏、秋茶絕收。茶葉是襄陽市中國有機谷有機認證面積最大的經濟作物,由于茶尺蠖世代重疊、繁殖速度快[1],茶農缺乏用藥指導,用藥量、防治時機掌握不準確,導致防治效果較差。根據湖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茶葉減肥減藥及提質增效工作安排,2017、2018年連續兩年在谷城縣五山鎮湖北玉皇劍茶業有限公司茶園開展茶尺蠖性誘劑防治成蟲試驗,2018年9月開展茶皂素、苦參堿、茶核·蘇懸浮劑3種新型植物源農藥防治幼蟲試驗,以期為茶尺蠖綠色防控提供技術指導,為下一步大規模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試驗于2018年3月上旬至10月上旬在湖北玉皇劍茶業有限公司下七坪茶園進行,海拔150 m,茶園總面積2萬hm2。茶樹品種為福鼎大白茶群體品種,樹齡19年。2015年秋季茶尺蠖發生嚴重,2016、2017年茶尺蠖零星發生,未達到防治標準,未采取防治措施;茶園植株長勢和日常管理基本一致。
1.2? 試驗材料
1.2.1? 茶尺蠖性誘劑防治試驗所用材料? 誘芯采用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制的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雌性信息素,誘捕器采用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船型誘捕器和福建英格爾公司的桶型誘捕器。
1.2.2? 不同生物藥劑防治茶尺蠖幼蟲試驗所用材料? 30%茶皂素,湖北川玉茶業有限公司生產;0.6%苦參堿,北京清源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茶核·蘇懸浮劑,武漢武大綠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
1.3? 試驗設計
試驗分別在兩塊茶園進行,試驗茶園間距150 m。
1.3.1? 茶尺蠖性誘劑防治試驗? 茶園面積約2萬m2,地形由低到高,按照三角形排列設4個誘捕區,每個區域掛置桶型誘捕器2個,船型誘捕器2個,1個空白對照,正方形排列。每個誘捕器間距不少于20 m,誘捕器底端距茶行頂端10 cm。試驗從3月上旬開始,9月底結束,誘芯和粘蟲板1月更換一次。
1.3.2? 不同生物藥劑防治茶尺蠖幼蟲試驗? 試驗設10個處理,分別為30%茶皂素2 250 mL/hm2、30%茶皂素2 700 mL/hm2、30%茶皂素3 000 mL/hm2、0.6%苦參堿1 500 mL/hm2、0.6%苦參堿2 250 mL/hm2、0.6%苦參堿3 000 mL/hm2、茶核·蘇懸浮劑1 500 mL/hm2、茶核·蘇懸浮劑2 250 mL/hm2、茶核·蘇懸浮劑3 000 mL/hm2、清水對照(CK)。
每處理(小區)面積為15 m2(最少10 m長一行茶樹),重復3次,隨機排列。
施藥時間選擇蟲量達到防治指標(每平米7頭以上幼蟲)、幼蟲2齡占60%左右且蟲量不斷增加時施藥,在2018年4月25日(晴,25 ℃)下午采用15 L手動噴霧器葉面和葉背均勻噴霧,噴霧標準以葉片不滴水為準,用水量為675 L/hm2。
1.4? 調查方法與統計
1.4.1? 調查方法
1)茶尺蠖性誘劑防治試驗。每天上午檢查誘捕到的雄蛾數量,統計完畢后,用鑷子將誘捕的雄蛾去掉以利于第二天觀察。試驗期間每天記錄當地天氣情況。
2)不同生物藥劑防治茶尺蠖幼蟲試驗。每小區固定標記5個樣點,每個樣點選取0.1 m2的有蟲茶蓬面掛牌定點觀察,調查蓬面上的活幼蟲數。處理前調查蟲口基數,處理后1、3、7 d分別進行調查,做好記錄便于統計分析。
1.4.2? 藥劑防治茶尺蠖防效計算? 根據施藥前后的蟲口變化計算校正防效,并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1.4.3? 對茶樹及其他生物的影響? 觀察藥劑對作物有無藥害,對其他害蟲或天敵有何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茶尺蠖性誘劑防治效果
2018年3—10月試驗期間共誘捕灰茶尺蠖成蟲6 884頭。
2.1.1? 茶尺蠖誘捕數量分析? 茶尺蠖有4代發生較為集中,發生規律與往年較為一致。從圖1、圖2可以看出,茶尺蠖羽化發生世代4批較為集中,全年茶尺蠖發生有3個峰值。第一批越冬代茶尺蠖發生期為3月9日至4月10日,3月14日達到一個高峰,為287頭,為全年之最;3月16—22日,倒春寒氣溫突降,影響了茶尺蠖的羽化,數量突降,3月23日氣溫回升后,茶尺蠖羽化數量繼續增加,在3月23日又形成一個小高峰;4月1日以后誘捕數量逐步下降,第一批發生的總趨勢為先升后降的山峰形,春季成蟲孵化受氣溫及天氣影響較大,受天氣影響有斷斷續續發生的情況,第一批越冬代數量最多,共有2 778頭;與2017年數據相比,趨勢及發生規律基本一致。第二批茶尺蠖發生期為5月8日至6月9日,誘捕數量達到2 835頭,呈山峰形,峰值為5月24日的248頭。第三批發生在6月9日至7月8日,斷斷續續零星發生,峰值為6月17日的85頭,共有980頭。第四批茶尺蠖發生期為7月11日至8月2日,共有197頭,峰值為7月22日的59頭。后期有世代重疊的現象。
2.1.2? 桶型誘捕器和船型誘捕器誘捕效果? 桶型誘捕器誘捕效果優于船型誘捕器。由圖3可知,3月10日至4月20日桶型誘捕器誘捕數量為2 419頭,船型誘捕器誘捕數量為359頭,桶型誘捕器誘捕數量是船型誘捕器的6.74倍;5月10日至7月10日兩種方式誘捕數量差距稍小,分析原因為桶型誘捕器誘捕越冬代茶尺蠖成蟲數量較大,抑制了全年茶尺蠖羽化基數。從全年結果來看,桶型誘捕器誘捕數量為4 871頭,船型誘捕器為2 013頭,桶型誘捕器是船型誘捕器的2.42倍。由此可知,桶型誘捕器能顯著控制蟲口基數,減少后幾批茶尺蠖的發生數量,誘捕效率也遠高于船型誘捕器。
2.2? 藥劑防治效果
2.2.1? 各藥劑防效對比? 從表1可以看出,各藥劑對茶尺蠖幼蟲防治均有一定效果,但是效果不一致,差異明顯。藥后1 d,0.6%苦參堿效果最好,最佳防效達到62.5%,其次是30%茶皂素,茶核·蘇懸浮劑效果最差;藥后3 d,各藥劑防效都有提高,0.6%苦參堿防治效果仍然最高,最佳防效達到69.5%;藥后7 d,茶核·蘇懸浮劑防治效果最好,最佳防效達到83.0%,各處理間防效有明顯差異。隨著時間增長,各處理間防效增長率差異明顯;增長率最大的是茶核·蘇懸浮劑,藥后3 d最高防效比藥后1 d最高防效增長23.5個百分點,藥后7 d最高防效增長49.7個百分點。
通過調查死亡蟲體,各藥劑對2齡幼蟲死亡率最高,使用30%茶皂素和0.6%苦參堿藥后7 d調查仍有3齡以上幼蟲活體,使用茶核·蘇懸浮劑防治3齡幼蟲活體較少。
2.2.2? 各藥劑處理安全性? 通過觀測施藥茶園蜘蛛、草蛉、蜂類等天敵,未發現明顯危害癥狀。
3? 結論
1)茶尺蠖性信息素誘捕器誘殺茶尺蠖成蟲是一種很好的綠色防控技術措施,能有效降低茶尺蠖幼蟲蟲口密度。性信息素只專性對茶尺蠖有效,不傷害天敵,不存在農藥殘留問題,有利于保障茶葉質量安全,提升茶葉品質、產量,增加收入,同時對保護生態環境有積極的生態效應。誘捕器可采用船型誘捕器監測、桶型誘捕器防控的方式,控制成蟲羽化。
2)襄陽市越冬代茶尺蠖性誘防治最佳時期在3月上旬,如遇陰雨低溫天氣可推遲到3月15日左右;第二代茶尺蠖性誘防治最佳時期在5月下旬。越冬代茶尺蠖發生的時間提前或推遲,則前兩批蟲害峰值出現的時間及此世代發生時間都會提前或推遲相應天數。但茶尺蠖的發生與天氣也密切相關,低溫、高溫干旱均會延遲茶尺蠖成蟲的羽化[2]。
3)3齡前茶尺蠖幼蟲可選用茶核·蘇和苦參堿防治。茶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和蘇云金桿菌復配的生物殺蟲劑既有昆蟲桿狀病毒的專一致病性,又能發揮蘇云金桿菌的毒殺、拒食作用,主要通過蟲蛹和成蟲傳染至下一代,從而長期控制害蟲發生,在茶尺蠖第一代低齡幼蟲發生盛期即可選用[3]。苦參堿是從苦豆子等中草藥中提取制成的生物堿,具觸殺和胃毒作用,對茶尺蠖、茶毛蟲、茶刺蛾等鱗翅目害蟲有特效,兼治茶橙癭螨、茶蚜,建議在茶尺蠖第四代低齡幼蟲發生盛期(同時是茶橙癭螨為害初期)時選用[4,5]。
參考文獻:
[1] 肖靈亞,王先洪,王開榮.茶尺蠖性誘劑田間監測和防治技術研究[J].茶葉,2018,44(4):187-190.
[2] 張耀華,唐前勇,程一方,等.性誘劑防治越冬代茶尺蠖試驗初報[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23):6140-6141.
[3] 劉久東,欒? 夢,劉更生.生物農藥茶核·蘇云菌防治茶尺蠖的效果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20):97,101.
[4] 殷? 琛,宋會鳴,徐火忠,等.防治茶尺蠖高毒農藥替代品種的防效評價[J].浙江農業科學,2010,49(5):1033-1034.
[5] 李喜旺,黃? 晨,于永晨,等.茶尺蠖性信息素的田間使用技術及防治效果[J].植物保護學報,2018,45(5):1054-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