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峰
(四川省鹽源縣棉椏鄉小學,四川 鹽源 615700)
長期的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實踐,讓我們不難發現小學數學教材中很多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因此,我嘗試著讓孩子們在課堂中學到生活中的數學,讓數學教學貼近生活,以此激發學生熱愛生活數學的熱情,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觀察、探究、再創、交流能力。數學教學既是實踐活動的過程,又是數學與生活實際聯系的過程,也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如何讓小學數學走進孩子的生活,如何讓孩子數學功于課外。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在數學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學習數學,以增強學生的生活意識,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取數學信息,自己學會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如在學習“三角形的穩定性”后,我引導學生探究:師:課桌椅搖晃該怎么辦?學生:用一根木條斜訂到搖晃的桌椅腳之間,師:這是根據什么數學原理?生: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我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說明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行不行?為什么?生:圓可以滾動,而三角形不行。
通過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廣泛運用在生活實際中,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并在實踐中增強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學生生活中直接經驗的獲取,增強學生的生活意識,確實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
數學來源于生活,因此學習數學就是為了在生活中運用。引導學生從豐富的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探究數學規律,把知識、思維、創造等能力的培養用于學習活動中,這樣才能使小學生得到更有效的發展,使學生成為真正主人。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時,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在生活中使用人民幣的機會并不多,我鼓勵學生課前到超市調查商品價格,由家長陪同嘗試購物,調查本周家庭開支等情況,為學習認識人民幣打下基礎。在教學中創設購物情景,由學生分角色扮演售貨員與消費者,讓學生親生經歷,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學習簡單的換算,使學生體驗到我們生活中的數學,學以致用,學生在購物活動中積極參與、主動學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讓孩子經歷探究數學規律的過程既符合學習數學的特點,也符合數學學科教學的出發點。數學規律的發現與探究過程比對它的理解和應用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經歷數學規律的探究過程。數學規律往往是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后提出的猜測,并通過科學驗證。如果我們學生能經歷同樣的實踐活動也許能發現并提出大膽假設。在此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科學試驗加以驗證。這一過程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使學生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如在教學“圓周長”時,在學生研究了怎樣測量圓形物體周長后,讓學生對自己測量的幾個圓形物體進行比較,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發現問題,圓的周長可能與什么有關?學生可能提出與圓的大小,圓的直徑、半徑有關。接著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可能存在怎樣的關系?有了前面的測量,學生從有關的數據中不難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半徑存在著一定的倍數關系,這時學生自然產生動手操作的欲望,這樣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了數學的規律,再根據公式進行較為科學的測量和計算。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教師把發現圓周率的漫長過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數學首先是一種語言,可以作為社會交流信息的手段,幫助我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能力,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的有效途徑。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時,讓學生動手把事先準備好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圖形,并要求學生用語言表述自己怎樣拼的,得到了什么圖形學生有不同的拼法和想法,但目的要拼成平行四邊形并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2,在這一過程中不但可以體會數學語言的功能,還可以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真正含義。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引導學生自覺的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應問題。如在教學“百分數應用題”時,可以讓學生對家庭中一年總收入做統計(包括農業家畜養殖,外出打工等費用),然后求出各占總數的百分數,剩余部分存入銀行,算出一年后本金利息是多少?在此基礎上明年如何提高家庭收入。又如教學平均數后,讓學生算一算平均每月的家庭收入。以上例子可以證明數學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思維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素質,確保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與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