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軍
(黑龍江省鶴崗市勝利小學,黑龍江 鶴崗 154100)
說課內容:教科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6課《做什么事最快樂》。
《做什么事最快樂》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一篇主體課文,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以小青蛙為中心人物和線索人物,通過他的行為和思考,探究“做什么事最快樂”的真正內涵。本篇課文共6個自然段,第一段寫的是小青蛙產生了做什么事最快樂的疑問,第二、三、四自然段采用相同的結構方式,分別寫了小青蛙問啄木鳥、水牛、蜜蜂做什么事最快樂并得到的答案,第五、六自然段寫小青蛙問媽媽做什么事最快樂以及媽媽的回答。
全文采用對話的形式敘述,非常適合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又配有多幅彩圖,形象的描述出小青蛙尋找答案的經過,對學生觀察、想象和理解課文十分助益。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認識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中體會對話時的不同語氣。
3.通過學習讓學生領悟到什么是最快樂的事。
本課的重難點在于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中體會,在讀中去理解,在讀中去想象,在讀中去感悟并得到情感升華。
教法:本課是一篇童話,我認為從一年級學生的實際出發,采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習本課是不錯的選擇。
學法:本節課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讀中感悟,通過教師范讀、自由讀、同桌互讀、分角色讀、師生接讀等多種方式的朗讀體會文本。
在這一環節中,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利用了歡快的音樂來導入新課。接著,教師再以溫和的語氣和學生交流:“到底做什么事最快樂呢?”就這樣,教師通過音樂和語言描述在情境教學中,讓學生既有了感受又進入了角色,從而激發了他們探究學習的愿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課文中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識字,而不是脫離具體的情境,枯燥乏味的識字。首先我讓學生明確初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請教同學老師,而后放手讓學生充分地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接著我又讓學生同桌互讀,糾正字音,兩次讀文后出示重點句子(認讀的生字在句子中是紅顏色),指名個別讀;最后出示詞語,讓學生當小老師,領大家讀。總之,通過各種形式認讀調動了學生識字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熱情進一步提高,這也為下一環節精讀、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
我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與其教師細致地分析,不如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力求少講精講,留給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
由于本課第二、三、四自然段結構相同。因此我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讓學生明白小青蛙向誰提問,弄清了什么問題。然后教師出示自學提示,在學生了解自學提示后,讓學生在小組內選擇喜歡的段落自主學習。自學后教師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是否知道了水牛爺爺和小蜜蜂妹妹做什么事最快樂,此環節體現了學法指導。
另外,在這一環節中,我除了在初讀環節讓學生正確、流利讀課文外,在本環節中我指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語氣讀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并利用多媒體為學生營造氛圍。比如:在指導水牛爺爺對話一段時,(教師出示多媒體課件),并用語言描繪這一情境,(師:是啊,同學們,你們看,水牛爺爺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付出了多大的力氣啊,正是他們的辛勤地勞動,才換來了糧食的大豐收,他們雖然很累,但卻覺得很快樂)就這樣通過渲染氣氛,營造氛圍,讓學生去感受、去體會,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
最后引導學生理解青蛙媽媽說的話,這是課文的升華之處,學生在充分理解前幾段的基礎上,我通過角色轉換的方式讓學生進入角色當中。如果你是青蛙媽媽該怎樣說這句話呢,指名讀時我采用多種評價方法激勵學生朗讀,對理解文本也有了提升。
學以致用,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為此我精心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喜歡這些小動物嗎?你還知道有哪些小動物在做對別人有益的事?”學生能夠舉出許多例子。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的預設,用屏幕展示小動物的圖片,然后請同學們模仿作者仿說一段話,先在小組內說給其他同學聽,然后再全班交流。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說話能力,讓他們的思想得到洗禮,思想得到升華,在本課結束之前,我問同學們:“這些小動物每天都在辛勤地勞動,幫別人做事,過得很快樂。那么,你做什么事最快樂呢?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談自己對快樂的理解。
此板書是圍繞課文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和蘊含的哲理而設計的,清晰明了,突出教學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