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臘月
(河北省大城縣摩配園區黃得務小學,河北 大城 065900)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可見,提高學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呢?
讀書感悟是傳統閱讀教學經驗的精華,它追求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讀中悟情,讀中悟境,讀中悟意,讀中悟法。首先,在輕讀想像中了解課文內容。在學生輕聲讀課文的同時,教師要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借自身的經驗、經歷幫助了解課文內容,達到初步感知課文,為繼續深入理解打下基礎的目的。如閱讀《瑞雪》一文時,可以讓學生一邊輕聲讀課文,一邊結合自身經歷想像一個“漫山遍野,大雪紛飛,田野村莊,一片素裹”的畫面,以促進學生對課文所表述的“北國雪景”的整體了解。其次,在朗讀體味中領悟語言情感。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仔細體味文中的語言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等。如《瑞雪》一課,可以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有關內容,在朗讀中體味“小孩”、“大人”面對大雪的喜悅心情,以促進學生對“雪使人歡”的深入理解。再次,在默讀思考中理解文章中心。每一篇文章都包含著作者的寫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默讀思考中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讀書有所收獲。如《瑞雪》,在理解“瑞”字時,可以讓學生邊默讀邊思考:這場雪有什么特點?雪后的景色、人們的心情怎樣?通過默讀思考,使學生從中感悟到“雪大、景美、人更歡”這一“瑞”字的含義及由此而包含的文章的中心。
教材中所選文本都是經典之作,每個文字的運用都是恰到好處,需要學生認真分析,仔細斟酌,在感悟詞句中培養語感。賞析詞語,讓學生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課文內容立體化,形象化,進而對文章的內容產生真切的感受,自然而然的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從而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語言的感受能力,培養語感。如在教學《一粒種子》時,把“春風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鳥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改為“春風在吹,泉水在流,小鳥在叫,小朋友在唱歌。”通過對比朗讀,就可感受到作者把春風,泉水,小鳥都當作了人來寫,就顯得很生動,很有趣,他們發出的“呼呼”“叮叮咚咚”“嘰嘰喳喳”的聲音組成了春天的合奏曲,是多么的美妙動聽,可以想象春天是多么得美好。再如《荷花》一文中寫到:“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中冒出來。”其中,“挨挨擠擠”可以看出池里碧綠碧綠的一張張荷葉,你靠著我,我擠著你,連成一片,幾乎沒有任何空隙,顯得生機勃勃;“冒”字寫出了荷花頂開荷葉向外鉆,向上升,突出地顯露在眼前,這些詞語十分逼真的描繪了荷花的美。讓學生抓住這些重點詞進行反復地朗讀,對課文形象生動的語言作細細品味。長期堅持訓練,學生的感悟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有了豐富的積累,才會有良好的悟性。積累包括情感的積累、生活的積累和語言的積累,其中尤以語言的積累最為關鍵。首先,要積累語言材料,一靠多讀,要廣泛閱讀課內外讀物,在閱讀中自讀自思、自我領會、自問自解、自求得之,閱讀面擴大了,思路就會拓展,領悟力就會提高;二靠多記,要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鼓勵學生勤動手摘錄好詞佳句,勤動口背誦精彩片斷,使其不斷“厚積”;三靠多用,要鼓勵學生把摘錄的好詞佳句運用于平時的口頭表達或習作中,使“消極語言”變為“積極語言”,或組織參觀訪問、辦報、開故事會等活動,使學生在運用語言中增加積累。其次,要加強生活積累。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實踐,擴大自己的生活視野,在閱讀中緊密聯系生活,用生活的活水幫助理解,促進感悟。如教學《雨中》一課時,為讓學生感悟到雨中所體現的高尚精神,教師可讓學生聯系生活中急需得到別人幫助時的神態、心情和得到別人幫助時的心情、感受等,來體驗蹬三輪車的姑娘得到孩子和行人的冒雨幫助,及時撿起翻倒在馬路上的一筐蘋果所表現出來的神態、感受,以此感悟出放學的孩子和過路的行人“急人所急、助人為樂”這一雨中深情。
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結合教材和自身的認知經驗、生活閱歷中去收集、分析、加工、運用信息,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感悟能力。如《找駱駝》的教學,在引導學生仔細研讀課文時,先要學生提取課文中的“顯信息”,從駱駝的“腳”、“背上馱的”和“牙”三方面,老人“看到了什么”,從中又“猜到了什么”,在誦讀的基礎上自告奮勇寫到黑板上來:看到、想到、猜到。腳:腳印右邊深左邊淺,左腳有點跛。背上馱的:路左邊有蜜、右邊有米,左邊馱蜜右邊馱米。牙:啃過的樹葉,缺了一顆牙。教師在學生熱烈參與的情況下,既實現了對初讀課文成果的檢查和鞏固,又有機地為導人研讀重點作了必要的鋪墊,適時地引出“研讀”專題:老人由“看到”到“猜到”中間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思考過程,老人是怎樣一步一步推想,才能猜得那么準確?請同學們再仔細地讀課文,去研究一下老人是怎么一步一步想過來的。這樣,把研究性閱讀高度集中到一個焦點,就為學生反復誦讀課文、邊讀邊思作重點突破贏得了充裕的時間。另一方面,學生從收集、揣摩課文的“顯信息”中去挖掘出課文的“隱信息”(老人的思考過程),有效地鍛煉了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