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怡
(延邊大學師范分院中文漢語教研室,吉林 延吉 133000)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此,筆者從主體發展的教育理念出發,談談自己對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認識。
語文教學通過一篇篇文質優美的文章對學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和審美力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作者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獨特的創造力,每一篇文章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閱讀文章的過程,本身就是讀者的想象、思維和情感的參與過程,體現著強烈的個性特征。在閱讀教學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體驗,對課文文本的解讀也是不同的。對于同一個問題可以有無數個不同的答案,而且每個答案也無所謂對錯,只有合理與不合理。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態度對待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和觀點,而不以一己之好惡輕率地否定,那么,課堂教學氣氛、師生之間的關系就會變得輕松活躍,從而激發學生創造性地多方位思考問題,積極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盡力給每一個同學創設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機會,使學生小到對一個詞語的理解,大到對文章主旨的認識,都能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讓學生獨自體驗、品味、感悟文學作品的意蘊。《文心雕龍》記述:“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這種美妙無窮、無與倫比的想象無所不至地飛揚在同學們的頭腦中。文學語言的模糊性和讀者生活體驗的多樣性,使每個學生對不同的文學形象都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也只有這種學生自我建構的文學形象才是真實、生動的。因此,對于一些語言明白曉暢、文辭優美的散文、詩歌、小說,教師應讓學生在誦讀中自行體悟。
“大閱讀”語文教學的內涵是:語文教學以閱讀為本,改革舊的耗散性講析模式,注重閱讀教學的整體感悟,突出廣泛而自主的大量閱讀,突出全方位的閱讀技巧和能力的指導與訓練,以多種渠道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以閱讀帶動聽、說、寫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學生的文化背景積淀,突出語文教育的人文熏陶。在這種閱讀教學模式中要先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抓好拓展性閱讀。“擴展性閱讀”是指以語文教材為核心,輻射到閱讀相關作品的一種閱讀。它要解決的是語文學習中的“多讀”問題,因為“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現在運用的閱讀內容擴展方式有:從節選的課文擴展到整篇文章或局部著作、整部著作;從課文擴展到課文作者的介紹及其有關作品;從課文擴展到內容類似的其它文章、著作;從課文擴展到作者的傳記、與作者同期的作品及有關的評論等;從課文的引語、注釋擴展到相關的作品等等。一般說來,擴展性閱讀的計劃體系是根據語文課本每組課文的編排體系建立起來的。
讓學生在課內外閱讀中自己尋找答案。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在學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無可言時,提出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識。在講授《荷塘月色》一文中的“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一句時,我說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他頗不寧靜呢?請大家自己去查資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課時,學生們都拿出了自己在課下找到的資料,分別對作者不寧靜的心緒作了有理有據的分析論證。大家思維活躍,眾說紛紜。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研究能力,在這次課堂討論之后,我要求學生們把自己的觀點和列舉的材料寫成一篇科研小論文。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和探究意識,單純依靠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改變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靠環境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學生自身的感悟。在一個群體中,人們互相影響導致的同化力量,能使環境和氛圍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讓置身于該群體的個人通過日久天長的耳濡目染,感染上這個群體共同的風尚與氣質。因此,有意識培養營造一個整體優化的環境,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識、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在新課標的指引下,語文教師如果能持之以恒地致力于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創新,語文教學定會像雨后的彩虹,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