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琴仙
(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桐畈小學,江西 上饒 334600)
華羅庚曾經說過:“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币虼耍瑥囊延械纳瞵F象,熟知的生活事例、常見的自然現象、親近的社會生活中導入新知,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如:在教學《年月日》時,可出示故事式趣題:“小明今年10歲,他的媽媽從出生到今年只過了8個生日,請同學們想一想小明的媽媽今年幾歲?”學生頓生疑竇,在此基礎上導入新課,學生探求奧秘的欲望油然而生。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階段正處在一堂課的起始階段,處理的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情緒以及思維的活躍程度,結合學生身邊的實例導入新課,不但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的內驅力,而且可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因此,在新課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人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求知成為一種內在動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設計數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學生們就會發現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著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例如老師可以把學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學中來,“同學們去春游,爭著要去劃船,公園里有7條小船,每船乘6個人,結果還有18個人在岸上等候?!痹谡n上,讓學生根據情境自己編題,自己列式解題。這樣,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變成了來自生活的、生動的數學問題,還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積極探究。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這要求教師要做教材的開發者,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內容,使數學學習內容呈現方式生活化,有效接軌學生的生活現實,有效激活學生的已有經驗,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引領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建構”。例如:在《兩步應用題》的教學中,面對教材內容枯燥無味,離學生生活甚遠的實際,筆者設計“慶元旦籌備工作”這一主題活動,改變了例題的呈現方式,以考查學生是否有能力做好籌備工作為由出示復習題,對學生提出挑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然后分別設計了“布置教室”、“超市購物”、“邀請老師和同學”等生活場景,使整個教學過程溶入到學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教師一旦將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兩者聯系起來,就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及其數學的應用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現實生活中包含著許多數學問題、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只有當問題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思,才能體驗探究者的樂趣。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結合學生身邊“鮮活”的生活問題:車輪為什么是圓形?讓學生通過對車輪的探究,發現圓的特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誘發其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地思維,并進一步認識學習數學的價值。又如學習《通分》時,給學生這樣一個信息:五(一)班與五(二)班人數相等,五(一)人數的班3/4和五(二)班人數的5/6喜歡數學,通過這條信息,你可以了解什么?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動,真正體驗到通分的必要性及實際應用,也真正體驗到做一個探究者的快樂。只要我們教師肯做有心人,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通過學生身邊有價值的問題,使他們的動機指向更明確,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數學應用價值的體現。因此,在習題設計上教師應力求突破單一、枯燥的傳統模式,努力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例如:教學《納稅》可設計習題:“算一算,爸爸、媽媽應納的個人所得稅。”這樣的生活化的習題設計,一方面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又使學生深深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從而增強應用意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去計算教室的空間大小、學校噴水池的容積、為家庭的裝潢設計一個購物計劃;又如學過“人民幣”后,可指導學生到超市購物等。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探究數學知識生活化教學方法,努力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給學生一雙能用數學視角觀察世界的眼睛,一個能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的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