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文勝
(河北省順平縣腰山鎮西韓童學區,河北 順平 072250)
小學數學新課改的實施,給我們教師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由傳統的主宰者變成了課堂的組織者、教學的引導者,要引導學生改變存在的、單一的、他主與被動的學習方式,轉變成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新課標提倡的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人,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要實現這一轉變,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學。但學起不會無因,我們又必須重視教師的導,化教為導,在教與學間穿梭,重心偏于學,即致力于導、服務于學。要使這一教學理想達成,我們教師就必須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做到引導到位而不越位、有趣而不枯燥、預設而又變通,重點放在引趣、設問、點撥等環節上。下面,我結合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引導學生學習。
我們知道,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沒有興趣,學習就成為學生負擔,就無法體驗學習快樂,學習效果也不言而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抓住學習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產生強烈的學習意識,成為“我要學”的主體。這是導學的起點,如果不能很好激趣,學生不參與或參與度低,導就無對象無意義了。
但是,課堂之趣不是黃河水天上能降,這需要教師有目的引入,方法可以是深掘教材,也可以是課外引用。無論哪種方式都要考慮這三個因素。一是要“準”。不能為趣而趣,只求達到學生“開心”的目的,我們應圍繞教學目標去引,能幫助學生在體驗快樂中獲得深思、獲得數學素養。二是要“精”。要根據所學內容,或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情境,或布迷設障等,但時間不能冗長,宣了形式的賓奪了內容的主。三是要“妙”。要具有激發性,能夠展現數學魅力,使學生能夠從數學學習活動中感覺趣味無窮,玄妙甚多。例如,教學“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特征”時,教師先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任意寫分數,進行筆算,得出分數值,并記錄下計算的結果。上課時,師生打擂臺,學生報分數,教師判斷結果。哪些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哪些分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由于教師對學生所報的分數都能做出迅速準確的判斷,學生會感到非常驚訝,疑惑萬分。此時,教師順勢就導,說:“我有一個秘密,它能夠迅速準確地判斷出哪些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大家想學嗎?”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從而為參與學習提供了最佳心理準備。這樣導入新課,既能激發興趣,又能創設懸念,使學生自然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沖動,從而帶著良好的狀態進入學習。
學起于思源于疑。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學生有了問題才會質疑問難,才會去探索、去創新解決問題,從而獲得學習的真正意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開起導學,就需要圍繞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幾道有著遞進關系的有思維價值、能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步步踏實層層深入、一點一點地接近知識、理解知識、“蠶食”知識。例如,“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開始,教師首先提出問題;“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什么有關系?”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在學生出現種種猜測后,借助多媒體電腦動畫演示,使學生直觀感知:長方形的寬不變,長越長,面積越大;長方形的長不變,寬越長,面積也越大。從而得出結論: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系。“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究竟有怎樣的關系呢?”第二個問題提出后,馬上放手,引導學生用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擺各種不同的長方形,并把所擺長方形的長、寬、面積記錄到表格中。在大量具體數據展現在學生面前,并讓學生充分表述自己擺長方形的過程之后,教師提出第三個問題“觀察表格,回想自己擺長方形的過程,你們發現了什么?”組織討論。有的學生借助具體數據,很快得出了“長方形面積=長×寬”的結論;有的學生結合自己擺長方形的過程,經過深入思考,慢慢悟出:擺長方形時,橫著一排擺幾個小正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幾厘米;豎著擺這樣的幾排,長方形的寬就是幾;每排小正方形的個數×排數=小正方形的總個數,因此,長×寬=長方形的面積。以上教學,教師通過精心設問,逐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學生開展了積極的智慧活動,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數學思維能力得到了扎實培養和有效提高。
傳學習之道,解學習之惑,但不是直接授與和告之。在導學過程中,當學生在認知活動中出現思維障礙而無法排除時,教師就要充分運用引導、點撥這一教學手段來激活學生思維,使之達到自主參與、自覺發現、自我提高、自行掌握知識的目的。導學中點撥一是要時機要“準”,要在學生思維的堵塞處、拐彎處予以指導、疏理;二是方法要“巧”,在學有困難學生茫然不知所措時,在中等生“跳起來摘果子”力度不夠時,在優等生渴求能創造性地發揮其聰明才智時予以點撥,使其茅塞頓開,峰回路轉。例如在教學“商不變性質”時,學生觀察板書發現:被除數擴大幾倍商就擴大幾倍,被除數縮小幾倍商就是縮小幾倍,除數反之。這時教師引導:“如果被除數和除數擴大相同倍數呢,商又會發生怎樣變化?”引導學生計算相關題型,注意被除數和除數大小變化,讓學生總結,并用數學語言表達結論。當學生得到“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商不變”的結論心滿意足之際,教師又要求學生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0倍,結果怎樣?引導學生計算,結果學生自己認識到所發現規律的前面,還得補充個前提“0除外”。可見,課堂上的靈活點撥是一種藝術,如果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比作畫龍的話,那么根據教學內容的精巧點撥就是點睛了。所以,我們要適時適度加以點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實現漸進學習。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要自先定位,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精設疑,巧引思,善激趣,重點撥,引導學生步步學習,層層靠近知識,達到獲得知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