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
(貴州省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千溪鄉(xiāng)千朗溝小學,貴州 畢節(jié) 551714)
數學學科素有思維的體操之美譽,這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而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無視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自身思考,只能讓學生成為教學的附屬品,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只能機械而被動地記憶書本上現成知的公式與定理,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根本無從談起。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要轉變這種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教學,實現學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這樣才能讓學生參與到探究過程中來,深化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讓學生在學到知識掌握技能的同時學會數學思維。那么如何來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呢?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只有激起學生對認知對象濃厚的學習興趣與探究熱情,學生才能展開快樂的探究,全程參與到探究過程中來,不僅能夠提高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精心設計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引導學生以集中的注意力與活躍的思維來展開學習。
故事生動有趣,有著可愛的人物、感人的情節(jié),這是學生所喜愛的重要活動。在導入階段,教師可以收集知識形成過程的趣聞軼事,也可以結合學生所喜愛的動畫人物與現實生活來自主創(chuàng)編故事,以生動有趣的故事來導入新知的學習,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以此來吸引學生,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
小學生活潑好動,對游戲情有獨鐘,將游戲引入數學教學中,不僅符合學生好動的天性,而且符合數學學科操作性強的特點,實現了寓教于樂,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快樂的游戲中主動學習知識。
多媒體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將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寓于生動而直觀的事物與場景之中,化抽象為形象,化靜止為動態(tài),化枯燥為生動,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數學教學更具生機與活力,更能激起學生參與數學探究的主體性與自覺性。
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建立在學生主體探究的基礎之上。因此我們要改變以往教師的機械講解,而是要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運用提問藝術,以問題來誘發(fā)學生探究動機,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正是激活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但提問不是盲目、頻繁的,而是一門藝術,要講究方式方法。
學生是探究的主人,問題是探究的主線,問題是否具有價值,直接關系到學生探究活動的成敗。那么什么樣的問題才是最有價值的呢?有價值的問題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而且能拓寬學生的探究空間,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發(fā)展。過于簡單的問題,不能深入思考,過于復雜的問題超出認知范圍,無法展開思考,這樣的問題都是失敗的。只有在學生的舊知與新知的聯結處巧妙設疑,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引導學生運用已知來學習新知,完成對知識的構建。
不分時機的盲目提問,不僅起不到激趣啟思的功效,相反還會將學生帶入機械而繁重的問題之中,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使學生滋生厭學心理,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我們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這樣才能發(fā)揮提問功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在學生注意力分散時以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理解膚淺時以問題來延伸學生的認知,在學生出現錯誤時以問題來幫助學生糾正。這樣的提問才能恰到好處,成為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點與思維興奮點。
傳統教學中的提問大多只是就概念定理本身而問,是封閉的,并不能起到延伸學生認知空間,激活學生思維的效果,只能是讓學生機械地來回憶知識點,而并不能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因此教師要設計開放性問題,給予學生寬廣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實現對知識的再整合與再加工,這樣才能實現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可以將基本的數學知識點轉化為運用能力,讓學生從多個角度來展開思考,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與多元性,這正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建立在動手操作之上,割裂手與腦之間的關系,就會讓學生的思考失去根基,只有將手與腦結合起來,手腦并用,才能讓學生的雙手成為思維的工具。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中閃現智慧的火花。如學習三角形內角和,如果采用以講解為主的教學,學生并不能深入本質地理解,只能是機械地記憶。為此我們可以組織學生來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究三角形內角和。各小組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通過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等得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但這具有一般性還是特殊性?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思考:將一個三角形剪切成兩個三角形,將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那么剪切前后與拼接前后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有的學生認為三角形內角都是180度,而有的學生認為剪切后的三角形內角和是90度,拼接后的三角形的是360度,學生爭執(zhí)不下。此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來進行剪切與拼接,然后再運用前面的方法來計算剪切后與拼接后三角形的內角和。學生操作后發(fā)現剪切前后與拼接前后的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度。此時教師再加以必要的啟發(fā)與指導,進而與學生一起總結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這一規(guī)律性認知。
綜上所述,在數學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情感的激發(fā),以問題為契機,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來主動探究,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到更多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學會數學思維,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數學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