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素琴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福海街道和平中英文實驗學校,廣東 深圳 518100)
20世紀以來,科技進入了發展最快的歷史時期,科技使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變革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性、活動性、實踐性、基礎性的課程,涉及的領域比較寬廣,如:物質科學,生物科學,地理與環境科學,技術領域等。
在新課標中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師生關系等。著重突出學生自主探究活動,探究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學生基于實際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去驗證或者發現科學道理,其次收集證據得出結論,然后反思交流。而STEAM課程教育理念下也包含了探究性的活動,也就是讓學生自主參與探究過程,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然后通過各種方式或渠道去解決問題,去實現或證明自己的想法。STEAM(S代表Science,T代表Technology,E代表Engineering,A代表Art,M代表Mathematics)是多學科融合的綜合教育,注重元素的多樣化,要求的學科能力更豐富多樣。
STEAM課程下,探究活動的目的趨于生活化
科學課程具有更強的使用性,趣味性和靈活性,課程中的內容更注重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興趣和需要的內容,每個探究活動明確目的。如:教育科學出版社三年級下冊《溫度與水的變化》中水在什么溫度時結冰?課堂上教師可以提問:水有什么特點?冰有什么特點?冰與水可以相互轉化嗎?如果能,那水在什么溫度結冰?然后用實驗的方法來驗證。主要培養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中獲取知識,這樣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合作能力。
STEAM課程中的探究活動有區別傳統的學科活動。探究的時間與手段或方式不一樣。一項活動從開始到結束,少則一堂課,如,觀察水在什么溫度時結冰?多則幾個月,如:觀察動物、植物的生命周期等等問題,一項研究內容可以延伸出若干個小問題。傳統的方式一般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大多數是填鴨式教學。而STEAM課程,主要是讓學生主動的探究,自主合作學習,創設開放性課堂。在實踐過程中方式方法很重要,在學校條件允許下,讓學生自主、主動的探究后,才能獲得相關信息后進行對比歸納,然后加工整理得出科學結論。
STEAM教學特別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一個實踐探究內容,都是從提出問題→作出預測→設計方案→實驗探究→收集證據→得出結論→分享交流→反思等過程,從而完成一個階段的探究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的體驗是否切實是非常重要。在這個過程中重視學生觀察能力與思考能力,探究性學習的過程,著重讓學生自己主動去探索,遇到問題盡可能的學生自己去尋找可能存在的問題,然后找到原因,也許是方法不對,也許學生自己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通過小組合作很可能完成任務,然后去驗證假設問題。再此基礎上學生可以找出事物發展的問題本質,從中勤于思考、敢于質疑,進一步推敲,樂于探究,從而彰顯對探究內容的體驗性。同時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觀察記錄習慣,然后可以讓學生上臺交流,分享自己在探究活動中的點滴,遇到問題不退縮直到最后的成功,學生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STEAM課程下的教學,強調的是學生的主動參與,當每個探究性活動建立在學生興趣上,都是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去精心選擇和設計的、都是親身體驗一次次的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創造的過程。以此來培養小學生科學綜合素養。比如:探究項目《水在什么溫度結冰》中,其中三(13)班中有大部分學生積極主動的分工合作,小組長明確組員的任務,實驗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但在探究過程中也嘗試過好幾次的實驗失敗。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最后發現原來水一直沒有結冰就是因為沒有在冰中加鹽(鹽可以使冰制造更低的溫度),當時天氣比較涼快,學生自己認為不加或者加少量的鹽并按實驗步驟是可以觀察到水結冰的現象。最后學生們交流觀察到的實現現象。水在什么溫度時會結冰?是什么使水的狀態發生了變化?學生自己在探究中找到問題并進一步的改進后而獲得成功,最終臉上洋溢出自豪的表情。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錯誤或沒必要的問題。這個時候教師的評價也非常重要。主要以激勵為主,評價方式多樣化,也可以從不同主體來評價,真實的反應問題,讓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主動參與活動,積極探究,體會成功后的喜悅。
總之,科學課讓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積極探究,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與感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勤于動手動腦,仔細觀察,就會獲得新的科學理念。教師研在課前、探在課中、思在課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