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
(河北省永清縣后奕中學,河北 永清 065600)
“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這是當前對學校教育的總體要求。作為直接肩負著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健康的體育教育工作者勿庸置疑要將健康第一列為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把學生健康視為體育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標,每一位體育工作者都應以此為依據,緊緊圍繞和服務這一目標。如何貫徹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實現增強學生健康的體育教育目標,需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體育教育改革,實現體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方向的轉換。
體育與健康課的教學應以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為宗旨,與德、智、美等各育有機結合,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新課程確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體系,明確規定了以下課程總體標準:①增強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②培養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③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表現出人際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④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責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⑤發揚體育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這一目標體系避免了過去所用的套話、空話,顯得更加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學宗旨來看,體現了以學生運動技能培養為主的價值取向向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多維價值取向的轉變。實施這一目標體系,要遵循以下規律:一是目標的權威性。課程目標是根據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制定的,不可隨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標的靈活性。新課程目標體現了總體要求的規定性與實施單元的靈活性的有機結合,在選定具體項目或內容后,執教者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確定目標;三是目標的層次性。根據各年齡階段學生發展水平,將目標縱向分解,形成目標樹,使各階段教育目標具體化;四是目標的針對性。體育與健康課必須關注學生的性別和年齡等因素,在總體目標范圍內,根據學生性別和年齡特點確定教育目標;五是目標的全面性。體育與健康課目標既有顯形的習慣、技能目標,也有隱形的品質、情感目標,設計目標應綜合考慮,不可偏廢。
新課程突破了以往以競技項目為主的內容體系,從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方面確立了課程內容框架,從而極大地拓寬了體育課程的內容范疇。因此,選擇新課程教學內容,要樹立“大體育”觀念,既考慮體育與健康課本身的教學內容,又思考體育與健康同各種教育因素的有效銜接,從“動育、心育、食育、性育、勞育”等方面整體謀劃,科學設計。“動育”,即運動技能教育。包含著對學生運動興趣、愛好、習慣、體育道德的培養和運動技術水平的訓練,是體育與健康課的主體內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對體育認識的一次飛躍,心理健康教育肩負著學生健康知識的培養,健康生活方式和樂觀、進取、開朗、豁達的心態的形成等重要任務;“食育”,即飲食科學教育。人體的許多疾病都是“吃”出來的,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必須從關注飲食開始,因此,提高學生的食品衛生和安全意識,培養科學的營養結構知識和飲食習慣,是體育與健康課的基本內容;“性育”,即性知識教育。初中階段,正值學生生理發育成熟時期,加強青春期衛生知識教育,讓學生掌握性科學,打破性神秘,既是衛生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勞育”,即勞動教育。它既是一門專門的課程,同時也是體育與健康的重要組成部門,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區服務勞動或自我服務性勞動,可以達到以勞健體、以勞益心的目的,對于增強學生體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新課程改革為體育與健康教育的實施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在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強體育與健康課教學與教育諸方面的有機結合,創新教育途徑,是實施新課程背景下,實現體育與健康教育目標的必然要求。首先,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課堂是學科教學的主陣地,必須將改革體育課與健康課堂教學作為實施體育與健康教育的中心環節;同時,必須將各種課外實踐活動作為有益補充,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外(趣味)體育活動、心理咨詢活動、競賽活動,為培養學生健康知識和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習慣和技能構建有效載體。第二,堅持課標的規定性與內容的選擇性的有機結合。新課程標準只規定了學生身心發展標準,而沒有規定具體的教學內容,給學校和教師留有很大的選擇余地。學校和教師完全可以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原則下,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和學生實際,選擇教學項目或內容。第三,堅持體育與健康教育與教育諸方面內容有機結合。將體育與健康教育滲透到教育過程的各個方面,既可以增強體育與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又有利于以體育德、以體增智、以體強身,以體益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第四,堅持課程選擇與課程開發相結合。體育與健康教育涉及了廣泛的教育內容,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實施校本課程開發,有利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科學的課程評價既是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推動力,也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重要手段。建立科學的體育與健康評價體系,要徹底摒棄以學生運動技能檢測作用唯一標準的傳統做法,建立符合基礎教育課程目標要求的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一是評價指標多元化。根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總體目標要求,建構切合實際的評價量標體系,使評價不但關注學生體能訓練指標,還體現學習興趣、過程參與、體育文明、心理健康、競技成績等方面內容;二是評價方法多元化。學生體育與健康的檢測,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以評價量標體系為依據,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