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鋒
(國務院國資委機械中心,北京 100825)
服務和促進青年創業就業是黨中央交給共青團的重要任務。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新形勢迫切要求團組織要大膽解放思想,逐步延伸和擴展服務功能,積極構建新的運行機制,走社會化服務青年創業就業之路。然而,現實生活中這項工作還處在起步階段,還有很長的路需要摸索和實踐。筆者以北京青年創業示范園為個案,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調研與思考。
青年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中堅力量,國家和全社會都在營造支持創業就業的良好環境,但社會化服務青年創業就業相對滯后是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們這里所指的“社會化服務”,簡單來說就是將政府的服務職能、服務事項轉由社會來完成,行使社會化服務的主體力量是社會組織。社會組織分為三類,即社會團體、基金會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具有非營利性、非政府性、獨立性、志愿性、公益性等基本特征。
北京青年創業示范園(以下簡稱“示范園”)是2009年4月共青團北京市委和昌平區委、區政府聯合創辦的小型初創型企業孵化園區,主要是吸納和培育一批不同類型的青年創業典型,建設新型創業學習實踐基地,以創業帶動就業,打造服務北京青年創業的示范性品牌。示范園位于昌平區回龍觀鎮,緊鄰京藏高速輔路,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500平方米。作為示范園的管理機構—昌平區青年創業促進中心(團區委下屬單位),負責示范園的建設管理并為入園企業提供具體服務。
示范園作為給青年實現創新創業成果轉化提供政府扶持和政策支持的小型初創型企業孵化園區,曾榮獲由團中央授予的首批“全國青年創業示范園區”稱號。截至2018年底,示范園先后入駐企業159家,企業注冊資本達3000余萬元,實現納稅1200余萬元,創業帶動就業900余人。
近年來,示范園高度重視吸納社會力量,培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比如已為58家企業提供了融資服務,協助辦理擔保貸款1100萬元。但社會化服務相對滯后等問題依然存在,具體表現為:
一是社會組織的整體數量不足,服務形式和服務內容較為單一。示范園僅有青年創業促進中心、創業者協會和志愿服務指導中心等少數幾個社會組織提供服務,服務形式和服務內容無法完全滿足入園企業的個性化、全程化和綜合性服務需求。二是社會組織的作用沒有完全發揮,社會認同度不高。在“政府—社會—企業”的三元結構中,社會處于承上啟下的中間位置,在“小政府、大社會”的治理理念下,理應發揮重要的作用,而從示范園目前的情況來看,社會組織還不能完全承擔起這項責任,沒有真正起到服務青年的作用,從而社會認同度不高。三是社會組織之間缺乏配合,協同作戰能力不強。部分社會組織在開展社會服務時,存在以自我為中心,大局觀念不強,協同作戰、密切配合不夠,各自為政的現象,自發性、盲目性的活動較多,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體現整體合力的工作比較少。
制約社會化服務青年創業就業的因素較多,但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四種原因。
以青年創業促進中心為例,作為示范園的管理服務機夠,被賦予了協助政府處理青年創業就業事務的重任,承擔了相當多的政府職能,實際上是政府青年事務工作的具體執行機構。但從另一層面來說,青年創業促進中心是青年的群眾組織,代表和維護青年的具體利益,在一定意義上具有非政府社會組織的功能。這在根本社會屬性上存在悖論,管理職能大大強于服務職能,嚴重影響了社會化服務職能的實施。
為示范園提供服務的社會組織較少,其中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培育力度不夠。從國外社會組織的數量看,發達國家每萬名青年擁有青年社會組織的數量一般為50個以上,發展中國家一般也在10個以上,而我國僅為2.7個。同時,國外80%的青年事務都由各類專業社團完成,政府在確定總的發展目標后,盡可能采取“最大支持,最小干預”的原則。
政府沒有把社會組織納入社會發展規劃,缺乏統籌布局、分類引導,在強勢政府面前社會組織處于從屬地位。一些社會組織是從北京市昌平區的政府部門脫胎出來,其機構、人員、設施等大都來源于機關,主要領導大多由機關單位的領導或機關改革分流出來的官員擔任,形成與政府部門千絲萬縷的聯系,導致對政府的依賴性較強,行政化傾向嚴重,自治程度較低。另外,由于目前創業就業事務仍主要依靠政府來提供服務,公益性社會組織開展活動、發揮作用的空間非常有限,導致社會化服務的水平不高。
人才因素決定社會化服務水平的高低。社會組織中具備青年創業就業知識和宏觀協調能力的高素質專業人員嚴重短缺,這成為了制約社會化服務青年創業就業上臺階的一個重要瓶頸。
解決社會化服務青年創業就業問題的基本思路,應當順應服務青年創業就業的一般規律,考慮當前的現實困境,重點把握三個原則。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國家應該有步驟地、適時地將部分國家管理職能社會化,交給人民親自行使,為共產主義的社會自治準備條件。因此,社會化服務青年創業就業將是一個長期的、有步驟的、不斷完善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
社會化服務不是在現有的管理模式下擴展服務范圍,增加社會服務內容,而是要把觀念、體制、機制、模式等全面置于社會公共領域去重新構建,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
社會化服務不是以一種政府施舍的態度來實現,也不是一種福利供給,而是以青年創業就業的基本需求開展工作,真正以社會公眾的滿意度為服務衡量標準。
解決社會化服務青年創業就業問題,必須實事求是、開拓思路,加強頂層設計,提高對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政社分開,就是讓政府從社會組織中退出,放開對社會組織在人事權、財政權等方面的控制,給予社會組織發展的主動權。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2015年7月8日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總體方案》,這表明政社分開進入實質性改革階段。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強調要“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克服社會組織行政化傾向。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由社會組織依法提供和管理。依法加強對各類社會組織的監管,推動社會組織規范自律,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這為建立政府與社會之間新型合作關系指明了方向。
社會化服務兼具公共品與私人品的經濟學特征要求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并舉。因此,既要重視發展社會化服務的主體力量—公益性社會組織,也要大力培育新型經營性市場組織。要在社會建設領域發展規劃中加入社會化服務的內容,嘗試通過委托、授權或購買服務等方式,將一般性事務交給社會組織與市場組織共同承擔,政府僅在宏觀上加強指導,這樣可以起到鼓勵和引導的作用,使得社會組織與市場組織在承接事務中逐步發展壯大,并最終形成多元競爭的社會化服務格局。
推動單個服務主體提供多樣化服務的同時,要增強多個服務主體的協同性和配合性;注重各類組織的人才培養,提高其多科目、多領域的綜合能力,改變目前以政策優惠服務為主的單一服務方式,加快向信息、營銷、資金、法律、會計、培訓等全方位服務領域拓展;加強與青年的溝通交流,找準青年創業就業過程中最迫切的需求開展社會化服務,鞏固各類組織與青年的良好關系,增強青年對社會化服務的熟悉度、認同感和參與度。
加強對各類組織履行章程、開展活動、使用資金的監督管理,綜合運用年度檢查、社會評估、績效評價、信用建設等監督管理手段,對違反章程開展活動、騙取或違規使用政府購買服務與社會捐贈資金、侵害服務對象權益等行為要嚴肅依法懲處,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和行業退出機制,充分發揮評估工作的導向、激勵和約束作用。
總之,在社會轉型期,社會化服務青年創業就業面臨諸多困境,需要各部門及社會力量通力合作,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形成鼓勵、支持、參與社會化服務青年創業就業的良好氛圍,逐步破解這一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