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
(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興隆小學,湖北 利川 445400)
現今,學校學習的弊端之一就是學生學習與現實社會脫軌,學生認知社會、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薄弱。而體驗式教學解決了這一問題。學習是一種心智、心理活動不是簡單的記憶與理解。體驗正是用心智去關注、感受、認知、欣賞、評價人、事、思想。經過體驗過程,才能把一個與己無關的、陌生的對象變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最終有效的詮釋。
體驗式教學不是新名詞,新理念。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就提出“經驗學習”的課題,這里的“經驗”不是指從事學術研究,而是指在實際生活與實踐積累的經驗。當時的美國教育也出現了“反傳統教育”的熱潮——反對由教師向學生傳授課本知識的傳統教育方式。隨后,杜威的“生活即教育”也提出了類似的理念。二次大戰后,教育又開始進入新的反思,同時,也看到了忽視學業教育的不足,經驗學習于是逐漸轉成為課堂教學的補充。“體驗式學習”符合時代要求,符合學生的心理成長規律。
體驗式教學以心理學原理為依據,積累學生的心理體驗過程,改變功利性教學理念、注重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是符合人性的需求和基本發展的規律。
小學生的學習階段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語文的聽、說、讀、寫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孩子慢慢產生疲勞感,沒有興趣,這時情景的體驗學習能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
字詞句篇、文化常識、理解力是我們從小學語文中一點點學習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更會在真實的體驗里思考一個時代、一種文化、一種思維、一種人生,語言的詮釋是非常重要的,而體驗式教學讓我們走進歷史的經驗、走進生命的本質,走進生活的感受。
在體驗式教學中,因為孩子是身臨其境的體驗,自身切身的體驗和感受,只是最真實的表達也會十分豐富。理解力、思維、表達的邏輯在體驗中去感受事物的發展、真實的情感、尤其在語文作文中,如果我們讓孩子描寫大自然的春天,那我們就真正的走進大自然,感受春天的陽光、春天的顏色、春天的味道、春天的心情,孩子會用非常豐富的語言表達出來。比如寫冬天,孩子在冬天的快樂,那就要讓孩子在冬季里盡情的撒歡,玩耍、體驗雪帶來的一切的感受,生在北方的孩子大概可以在這種體驗中描繪出更美的冬季、更快樂的冬季。
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饑寒交迫的小女孩在大雪紛飛的大年夜,沒賣掉一根火柴,沒掙到一個錢,不敢回家,只能赤腳蜷縮在墻角,在短暫的火光里通過幻想火爐、烤鴨、奶奶、圣誕節,所有的孩子可以通過演繹舞臺劇去體驗這一個人物角色的內心世界,她的生活狀態,直至死亡的悲劇。在孩子的生命里會有各種感知,幸福、小女孩世界的單純與美好,悲涼與落寞。
體驗式教學是心智化的活動,讓孩子在體驗中超越束縛,不斷產生聯想。開拓創新性思維和能力。
這需要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因材施教,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背景出發,與學生交流,擴展學生的思維和認知,這樣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在體驗中學習,改變學習方式。這也是翻轉課堂的原則,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兒童心理的最大特點是好奇、好玩。所以這是要體驗式教學考慮的原則,激發的快樂感、體驗感。科學性的前提是要了解學生、了解教材,要充分知道學生的認識特點、智力水平,做符合他們年齡的情感體驗、思維體驗、合作體驗、實踐體驗、創新體驗、挑戰體驗、成功體驗。體驗式合作可以讓孩子更早體會到什么是團隊合作,體驗情感讓孩子有換位思考的能力和感受,創新體驗讓孩子形成創新思維,創新能力。體驗挑戰的孩子更具有愛挑戰自我的感受,成功的體驗讓孩子有喜歡成功的感受等等。
第一步:創建情境、第二步:知識教學、第三步:活動指導、第四步:體驗歸納。而學生的體驗模式一般會經歷這四種體驗階段:引發體驗、興趣激發、深化激勵、發展體驗。
體驗式教學課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提升學生的體驗,強調注重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全程參與體驗。要求教師以組織學生“出乎其外”的實踐性學習為載體,以追求學生學習“入乎其內”的深刻體驗為目標。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品質,形成更完善的思維模式。拓展學生自由學習、思考、體驗的時空,注重個性化理解與認知的心理活動過程,促使學生在全過程中進行體驗,在體驗學習中實現人的發展,對生命的關懷,以對知識、生活的感知與體驗,開啟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