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忠
(印江天堂鎮曹家小學,貴州 銅仁 555203)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側重于“聽、說、讀、寫”,在小學生中普遍存在如下現象:老師為了讓學生記住某個詞或句子要求學生重復抄寫練習,有時甚至需要抄寫十遍或二十遍等,學生往往不解其意,只是單純靠死記硬別來達到強化的目的。在這里,老師往往忽視了小學生的年齡及資歷,小學生由于年齡所限、資歷尚淺,其邏輯思維表達能力尚未發展完全,語文中存在的抽象概念對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所以需要老師盡量將抽象問題具體化,這時老師就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通過有聲表演、圖片轉換、動畫視頻等形式達到教學目的,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同時老師的教學質量也將會得到提高。老師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將信息技術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
興趣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才會嘗試著接觸語文,了解語文,進而愛上語文。但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主要偏重于發揮老師們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老師不停講解、學生重復練習或摘抄,從而加強記憶掌握所學。這種授課內容及方式過于單一枯燥,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老師需要轉變教學方法,改變教學思路,適當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中,寓教于樂,通過制作PPT、插入動畫小視頻、播放有聲音頻等形式豐富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的認知面,激發學生們的想象力,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產生興趣,從而調動課堂氛圍,提高教學質量[1]。
傳統的語文教學內容一般僅限于書本所學知識,知識面相對較狹窄,這可能也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及當時信息化技術比較落后有關,但隨著網絡技術的日益發展與更新,老師與學生接觸電子產品也越來越容易,老師們平時可以合理利用電子產品,營造出一種良好的上網環境,通過利用科技手段來填充豐富語文知識,時時了解社會發展動態,開闊眼界,拓寬授課知識面,此外,老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借助各種手機閱讀軟件,閱讀大量教學相關書籍,擴大閱讀范圍,提高閱讀能力,這樣有助于學生在閱讀理解方面從容應對,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作文素材的積累及其文學素養的培養。巧用電子技術工具于語文教學中,將會給老師帶來意想不到的便利,使得老師的講課更加生動吸引學生[2]。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缺乏師生間的互動,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老師們可以不定期舉辦一些小型演講比賽,要求學生嘗試利用信息化技術來對所學內容進行預習、分析、匯總或授課,這樣有趣的學習氛圍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事后通過老師的評論與補充,學生將會對所學知識重新有了進一步認識;此外,這種教學方法還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處事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此,老師可借鑒某五年級的語文教學模式:某五年級語文老師不定期要求所在班級學生自由組合分組制作PPT進行試講,這種做法不僅鍛煉了學生間的團結協作能力,學生還能夠將所學知識點進行加強鞏固;其次,通過PPT的制作,還能夠讓學生掌握部分微軟使用技能,與時俱進。通過PPT演講比賽,除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重新認識與掌握外,還可以消除學生面對陌生環境或人群時的緊張感,讓學生更具有成就感及集體榮譽感[3]。
小學作文是對學生語文整體知識的概括與總結,在語文考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文的質量好壞不僅關系到學生對字詞的掌握與理解,還涉及到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觀察力、想象力等的差異。一篇好的作文能夠表達出學生對其所思、所感、所見的喜怒哀樂,同時也是學生文學功底的表現形式,是學生將抽象問題直觀形象表達出來的方式之一。但小學生常受到受年齡、資歷的限制,使其所思、所想因語言匱乏而不能很好地表達出來。所以,老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進行場景模擬,讓學生對人、對事、對物具有更清晰的認識,不僅帶給學生聽覺、感官、心靈上的強大的沖擊,還能讓學生感同身受,通過形象化的認知,了解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學生的知識庫,并對學生加以啟發與引導,讓其寫作時有人或事或物可參照,增添了寫作素材,從而寫出有感情、有想法、有創新的好文章[4]。
小學語文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準確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其對人、事、或物的認知與評價的,同時也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所以學好小學語文至關重要。通過信息化技術與小學語文兩者強強聯合,將會使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產生質的飛躍,這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大膽革新,還順應了新課改的發展要求,是對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對教學資源內容進行填充與豐富,使教學質量更優質化,教學形式更多樣化、教學內容更有趣化,更容易獲得學生的認可與支持,促進教學工作有序進行,學生學習效率提高,教師水平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