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海龍
(遼寧省本溪市第十二中學,遼寧 本溪 117000)
語文是一門理性和感性相互依存的科目,它擔任著很重要的責任,那就是培育學生的品德教育。語文老師的教學之一任務就是聯系實際情況對學生加強一定程度的德育培養。一些老師通常會將德育與教學分開教育,使語文的教學和德育的主要途徑成了各種各類的活動和專門的思維。這些情況都是錯誤的,這是對語文教學的理解錯誤。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最有效的德育教育就是對課文的解讀。目前在初中語文課本的編纂中,教育部門很注意課文的中心思想和內在教育。所有文章都可以培育學生的意志和內心情感。所以,在語文課堂中如何有效地進行德育滲透呢?作者按照實際經歷,得出以下觀點。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依據文章特點來滲透德育的思維,渲染課堂的氣氛,使學生們接受品德的洗禮。《散步》是一篇長篇散文,講述中華的美德——尊老愛幼。一家四口相互尊重的場景感受到了人性美。所有文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學習就匆匆結束。首先,讓學生朗讀課文,要從感悟情感和內在含義出發,感受作者的情緒。第二,老師要有目的講述文章里的一些情感。結合實際,設置有創意的問題,學生通過思考,心靈感受到強烈的情感震撼。每個學生都要清楚認識到自身帶有的家庭責任。一些學生習慣了父母一味付出的愛,思維已固定,時間久了,學生會變得十分的驕橫,甚至頂撞父母。學生可以在冰心的《荷葉母親》感受那溫暖的母愛。文章了解完之后,可以設置疑問:若你有一枝花,你想送給哪位家人呢?說明其理由。每位同學的答案各不相同,對親情的認識也更加全面。在不知不覺中,親情在他們心中有了一定的位置。
初中教材里的課文有很多都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下寫的,例如愛國的文章。在課堂中老師可帶領同學了解背景,再理解作者的感情,使兩者相呼應,從而達到與作者有著相同的愛國情感。以《土地的誓言》為例:這篇文章是描述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候,作者顛沛流離,心中思念著自己的家鄉,他為家鄉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對土地發出誓言,這精神讓人敬佩。那獨特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使學生迷失在那情感里。《最后一課》、《黃河頌》等篇目都是愛國文章。在當下的時代中,同學無法感悟,所以要通過老師對精彩部分的提點再加上他們自身的結合背景和思考,再借用一些有用的媒體,有助于學生的理解。確實,愛國題材不能缺少我國的政治時事和現有的愛過愛國人才相聯系,推進歷史結合實際,有利于學生的感情迸發。
堅定的意志是學生應該具有的優良品質。一些學生沒有耐心,也沒有學習目標,所以若想讓這些學生形成優良的品行,老師則要從語文這門科目下手。激起他們的求知的勝負欲,定下目標,培育優秀的行為習慣。很多優秀的教學內容都存在于初中的語文教材中。《竊讀記》是一篇在初中的語文課本中起著很大作用的文章。主人公因為想讀書卻受著不公平的待遇,他希望能讀書,就使用了許多方法,讀書是他最開心的事。在教授本篇課文時,教師應該根據文章里的語言神情來感受主人翁對于讀書的熱情。老師就要利用這點來教導學生多學知識,為自己長遠的人生鋪路。《一棵小桃樹》這篇文章能夠在人最艱難的情況下起到指導人生方向的作用。桃樹那弱不禁風的樹干遭受著各種折磨,它為心中的目標前進,用強有力的意志來跟命運作斗爭,最后創建了美好的未來。讓學生聯系實際所遇到的問題并了解這文章,這其實并不難,學生會從中受到啟示。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以父親的身份告訴自己的兒子要努力讀書,修身養性,淡泊名利,好高騖遠,希望他成為國家棟梁之材。在《論語》中孔子跟學生講求取知識的態度、方式、自身的品德等等,大臣趙普曾經講過“半部《論語》可以治理天下”,這說明其厲害性。提升學生德育的方法就是讓他們明白這道理。初中的語文課本中選擇的古文詩詞,里面有各種各類的類型,這些古文、詩詞能告訴學生許多人生道理和啟示。老師進行德育教育也是在課本內容之一。在學生們學習的時候,教師要強調,學生不僅僅要讀寫、背誦古文,還要感受詩人在特殊時期里的思想感情。這既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感化,又可以培育他們的語感。
綜上所述,初中的語文教材有許多文章能做德育教育的材料,如偉大人物《鄧稼先》、《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表示人與自然相處融洽的《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等等。采用合適的德育教育方式能讓語文課堂活躍和學習效率提高。這方法能使初中語文的教育開辟一條嶄新的道路,讓學生良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