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蘭
(遼寧省本溪市第十二中學,遼寧 本溪 117000)
一個國家的穩(wěn)定運行離不開道德與法治的約束,如果缺失這些秩序人們的生活就會變得一團糟。而如果想要架設一個制度健全的法治社會,就要從基礎性的法律知識開始推行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開設就是對這一理念的餞行,通過從小進行法律知識的引導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但是現(xiàn)階段初中德育課堂的教學情況是不容樂觀的,傳統(tǒng)教學體制嚴重影響了德育課堂的效率,提升道德與法治思想工作開展的也不順利。如果想要構建出一個高效的德育課堂,就必須從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下手來改善這一現(xiàn)象。
由于長期傳統(tǒng)教學體制的荼毒,再加上道德與法治課堂并不屬于主流的學科之一,學生們并沒有把德育課堂當作一種需要認真對待的學習過程。初中德育課堂的開展對于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著很深的影響,它可以讓學生對現(xiàn)在的社會現(xiàn)狀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感知,可以幫助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發(fā)展意識。學生作為德育課堂的主體,只有學生投入學習狀態(tài)中,才能保持有效性德育課堂的建設。然而這門課程由于剛剛在我國試行,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存在許多方面的問題。學生沒有和其他科目一視同仁,對初中德育課堂的推行是很不利的。
德育課堂在初中院校的推行是不太順利的,體制的限制也帶來了很多的弊病。因為學校長期施行應試教育,教育制度太過于陳舊老套。而且教師過分追求學生的成績提升,忽略了對學生的其他方面進行考核。另外,現(xiàn)在部分的初中院校缺乏專業(yè)的德育和法治教師,其他學科的教師被迫頂替在這個崗位上。但是由于他們對這些專業(yè)性問題一竅不通,現(xiàn)代的專業(yè)法治教學理念也難以融入到德育課堂當中。
高效的教學課堂當然需要一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所以教學情景的搭建是德育課堂的重中之重。初中生的思維模式還是比較天馬行空的,想要吸引學生的興趣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一點。注意新課標的核心思想與教學工作的有效結合,讓學生從游戲之中迅速轉(zhuǎn)換到德育課堂的學習里。例如,教師每周都可以安排學生繪制與道德法治教學相聯(lián)系的黑板報。按照學號劃分小組,輪流參與到黑板報的設計當中。讓他們收集現(xiàn)下的社會時事素材,然后再通過細細篩選繪制成板報。教師在學生設計黑板報的過程中可以給予他們一些建議,使他們在繪制板報的過程中對德育課堂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形式能夠建設出一個學習氣氛濃郁的教學環(huán)境,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伴隨著得到提升。
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對學生產(chǎn)生長遠的影響,所以說教師要規(guī)范好自身的言行舉止。初中階段的學生道德觀和人生觀還不夠成熟,要針對這一階段的學生制定詳細的教學方案,教育工作者對他們切實進行正確的引導。道德法制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論的層面,在言傳的同時也要注重身教。如果想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道德法制觀念,教師要先去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水平。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身體力行來給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關于教師對學生們的影響力可以從多方面入手,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教學過程中都要時刻記得為人師表,慢慢形成制度完善的德育課堂教學方式,進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對道德價值觀念的認識。
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觀念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要更貼近生活去讓他們感受到這種精神。初中階段的德育課堂體現(xiàn)在多元化的教學形式中,角色扮演的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種。所謂的角色扮演就是在所創(chuàng)設的不同情境條件下,按照小組對學生進行分工,選取近來的實事熱點讓他們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德育課堂上應用到角色扮演的形式,可以讓學生更加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這種寓情于景的教學方式主要依靠的是學生自身的體驗,讓他們通過對素材中角色的扮演有所感受。思考在各類情境下的角色會如何思考問題,加深學生對實事熱點有著自己的認知,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制觀念。例如在講到課本中涉及維護公共利益的部分時,教師可以把課文內(nèi)容和近來發(fā)生的熱點結合起來。比如就在公共場合不注重個人素質(zhì)大吵大鬧來展開情景設立,讓學生扮演不文明者和周圍的路人。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感受角色的心理狀態(tài),借助對這一熱點素材的思考有自己的看法。這樣才能讓學生更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之中,并以此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是一門以生活為實踐,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fā)展自身的課程。德育教學的新模式對傳統(tǒng)教育理念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新,核心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但是構建高效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還存在著一些疏忽,需要教師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