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松
(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東風小學,湖北 利川 445400)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而書法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民族符號。書法教育在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直處于比較尷尬的位置,雖然書法教學能夠讓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傳統文化,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但是書法教學是以寫字教學為主,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握筆姿勢、力度還不能合理控制,而且當前書法教育在小學語文中應用普及并不廣泛,并在應用的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因此本文針對書法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探究書法教育有效應用的具體策略。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書法教育,對于教師來說就是硬性規定,教師在教學中會為了完成教學內容而硬性規定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規定的書法練習量,只注重書法教學的完成量。在教學生練習寫字時,對字的練習并不是一筆一劃的進行教授,也沒有結合漢字背后深厚為文化內涵進行講解,學生對所練習的漢字沒有基本認知,也就造成學生對書法學習比較抵觸,沒有學習興趣。
教育部并沒有為小學語文教材添加書法教育的相關內容,在語文教材中并沒有對書法教學進行清晰的規定,對教師選擇哪種教材進行書法教育也沒有明確的指引,導致書法教育在很多學校的語文教材中并不存在。還有部分學校的教師依據自己的經驗來選擇教材,或者讓學生購買字帖,也有教師直接讓學生學習自己的字體,這些書法練習方式會造成學生的書法水平高低不一,而且對書寫規范也沒有統一的標準,造成小學書法教育沒有規范性,影響書法教學效果。
在小學語文書法教育中,由于教學課程安排的時間不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對學生進行統一書法訓練,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書法水平各有差異,學生在學習書法時遇到的問題也各有不同,也就未做到因材施教,書法教學的針對性訓練實施起來非常困難。長此以往,學生對書法教學興致減弱,在學習時也不能做到有效融入,最終導致學生對書法學習產生倦怠。
書法教育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屬于冷門知識,尤其在小學課程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往往不被教師重視。教師在書法教學中,會安排學生對所學的生字進行提前預習,自行學習拼音、筆畫、組詞、釋義等,然后正式上課后,對學生進行聽寫檢測,也會對學生進行抽查并朗讀生字,全部檢查完成后也就完成書法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并沒有體現出來,教師沒有為學生進行漢字的講解和范寫,造成學生對漢字的筆畫和結構出現理解誤差。
學生在學習中有了濃厚的興趣后,將會有效提升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依據當前學生的心理特征、興趣創建教學氛圍。比如,在書法課中,對學生展示書法名家的書法作品,在鑒賞中讓學生領悟書法中的文化韻味,并對書法產生學習的熱情。然后在對學生講述書法家的小故事,例如王羲之的“墨池”,因他一直練習書法,洗硯后將池水染成黑色,以此來表明他練習書法的刻苦勤奮精神。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會使學生對書法產生興趣,同時也能給學生的書法練習帶來一些啟示。
小學語文書法教學離不開教材,尤其書法學習的時間較漫長,教材必須分階段、系統性的進行編制,而且根據《課程標準》而編制的書法教材也在相繼推出,比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書法教材中,教材內容緊跟教學大綱要求,按每個字的特點,教大家規范、美觀的書寫,同時注重提醒和糾正同學們書寫過程中的不良坐姿和書寫方式,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并幫助教師更好的進行授課。
在小學語文書法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重視課堂識字寫字訓練,使學生對書法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及時改進教學模式,運用多媒體進行書法教學,可以在書法學習時播放優美緩慢的背景音樂,還可以播放與書法有關的視頻,比如以動畫形式展示漢字的演變過程、筆畫筆順的書寫等,展現出書法之美。通過視覺和聽覺方面的感染,使學生在放松的學習環境中激勵學生進行書法的自主練習,也使學生對漢字印象深刻,增強學生學習書法的動力。
學校需要引入專職的書法教師,并定期組織這部分教師進行學習培訓,在書法教學上做到與時俱進,提升書法教學水平。教師在書法教育課堂中,對漢字進行現場示范,為了使學生更容易掌握生字,應該邊講解邊示范,將生字的整個演變過程進行展示,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分析,這樣學生能夠迅速融入書法學習之中,也認識到漢字學習并不難。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書法比賽,在比賽中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鞏固和補充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由專職書法教師進行書法教學,將有效提升學生在書法方面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書法教育在小學階段開始實行,能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初步的認識,雖然當前在小學語文中書法教育的應用還存在一些問題,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促使書法教育受到學校和教師的重視,并在課堂教學中有效進行書法教學,使學生練好書法,并培養學生的文化內涵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