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博文
(甘肅省隴南市尚德中心小學,甘肅 隴南 746400)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熱愛閱讀,通過閱讀,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閱讀樂趣。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是人生生存和發展之必要。在信息時代,閱讀更是人的一種生存方式,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學習內容,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部分,不僅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通過教學來培養,而且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源于通過閱讀教學來奠定基礎。
我曾工作的文縣為頭小學是隴南文縣橋頭鎮的一所村小學。我擔任四年級的語文老師。孩子們天真活潑,聰穎勤奮,樂觀向上,但由于基礎薄弱,對語文的學習不太積極主動。面對這些特別的孩子,作為他們老師的我,在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讓他們感受語文的魅力,體味閱讀的快樂,品嘗思考的快樂和創造的喜悅,提高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方面很為苦惱。
班上的孩子對語文的學習之局限于教材上的材料。對語文的擴展方面局限性很大。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的確,通過大量閱讀,學生能感知大量的閱讀材料,增強語言沉淀,提高讀書能力,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語文素質,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在農村小學中,由于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的影響,小學生的閱讀量少。
老師把控課堂,學生被動吸收,忽略了學生主體性,扼殺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閱讀,學生還沒讀課文,就開始授課。學生未讀通課文就開始提問。學生沒有讀懂課文,就開始分析課文。使學生不能把心沉到課文內容中,從而一知半解。
語文課本是要認真讀的,有些地方當然也要背,但絕不是他們閱讀的“唯一”。我們“簡單”教語文,“簡單”教課本,騰出時間讓孩子呼吸窗外“清新的空氣”,兒童小說,童話,古典名篇都可以進入課堂,并且進入孩子的課余生活。但是,現實是農村孩子沒有這樣的條件。
6—12周歲是記憶的最佳期。因此,積累語言應該是小學閱讀教學重要的目標要求之一。但是學生閱讀興趣不濃,閱讀書籍囫圇吞棗一遍便是閱讀。很少做讀書筆記,很少深入思考。教學時不把其當回事,忽略不計,學生閱讀習慣難以養成。
農村小學生良好的閱讀氛圍尚未形成,由于家長受自身條件的限制,很少閱讀書籍,也較少督促子女去閱讀。學生閱讀興趣不大,加上學生課業負擔沉重,自由支配的時間少,大部分學生基本不常看書,對一些名人的文學名著,不感興趣。
《新課程標準》明確的提出了閱讀和積累的要求:一是提倡擴大閱讀面,要求“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擴展自己的閱讀面”,“擴大閱讀范圍,擴展自己的事也”。“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二是規定課外閱讀和積累的數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想法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營造和諧民主,主動閱讀的氛圍,讓每個學生都感到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
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受益終身。教師作為學生成長的重要燈塔,應該擔起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的重任。(1)培養學生預習是教師講授的前提。要求教師在布置預習時,要有目的性。學生通過認真預習,能起到幫助教學,幫助學習的作用。(2)俗話說:“讀書百遍不如手過一遍。“做閱讀筆記是提高思想,豐富感情,增長知識,儲備語言,加強技巧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方法。在閱讀中,要求學生做讀書筆記,善于抓住重點,深入鉆研,獨立思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結合能力。(3)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問題的習慣。學生在閱讀時,如果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就能發現問題,提出疑問。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中積極開展思維,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找出疑難問題。總之,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學習方法,行之有效的閱讀和技巧,進而培養他們良好的讀書習慣,那么農村小學閱讀教學的現狀一定能得到改觀,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得到提高。
總結: “很多學生由于閱讀能力差或缺乏閱讀動機而感到痛苦。幸運的是,有許多方法能夠使教師提高學生閱讀各個領域的質和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全面參與,讓學生在品詞賞句領悟文意之中體會,不斷提高閱讀能力,掌握學習方法。反過來,閱讀能力逐步提高,會讓學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又能促進學生閱讀的主動性。這樣一來,學生則進入一個積極、主動閱讀的良性發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