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湖北省恩施州鶴峰縣五里鄉蘇區小學,湖北 恩施 445800)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相結合,將抽象化的概念生活化,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生年紀較小,其生理和心理都處于發展階段,他們對于身邊的事物抱有極大地熱情,但是同時他們也容易受挫,喪失信心。數學學習比較枯燥,內容較難,理論也比較抽象,小學生心智不成熟,學習起來十分困難,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因為接連遭受打擊而喪失數學學習的熱情和信心。但是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將數學教學融入生活,立足于身邊事物為學生講解,把抽象化的東西具體化,降低了學習的難度,使學生的學習任務變得更加簡單,堅定學生的學習信心,重拾學習的熱情。
數學教學生活化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了理論知識,甚至它也提高了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將課堂之上的刻板的知識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讓學生更好的融入到社會,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大大的提升,幫助學生擺脫讀死書,成為理論與能力并重的綜合型人才。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改變自身的教學觀念,擺脫傳統教育的束縛,更新教學理念,為數學教學增添活力。教師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首先轉變自身,雖然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但是小學生思維能力和社會認知受限,仍然需要教師積極地引導。教師若是畏首畏尾,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擺正自身位置,影響學生學習。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技術、新教學手段、新思想觀念層出不窮,它們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更多的可能和更靈活的變化。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多參加一些生活化教學的培訓活動,時刻關注數學發展的新聞動向,在彼此的教學經驗和技巧的交流中獲得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結構的更新。只有教師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才能為學生做更好地示范者和答疑者。
在小學數學教育階段,由于學生年紀較小,思維模式發展不成熟,邏輯思維和學習認知也僅處于初級階段,所以小學生在數學問題上只能進行簡單的思考。而如今受傳統教學影響,教師為追求高分數,對學生采取單一枯燥的灌輸式教學。數學本身就是思維邏輯較強的抽象性學科,在一味接受的情況下,學生會喪失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要嚴格落實新課改提出的教學教育要求,及時更新課堂教學模式,轉變教學理念,注重用更生活化的教育教學方式,為小學生營造一個更貼近生活的課堂環境。以此激發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小學生能夠更加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
例如教師在講解“加法和減法”這部分時,可以為學生設立一個生活中客觀存在的教學情景。“小明包里有100元錢,去商場買衣服,花了20元,問小明錢包里應該還有多少元錢?”如果學生對于題目含義理解不透徹,教師可以將學生自我替換成題干人物,然后再將問題延伸。“若衣服20元,小明包里只有16元,那小明還需要向父母要多少錢才可以支付?”最后,教師可以將加法和減法的內容合并。“若衣服20元,小明包里只有16元,父母給了小明200元,那么小明應該還剩下多少錢?”在這種生活情景模擬的教學方式中,學生不僅能學到數學的理論知識,還能利用數學到的這些理論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將生活情景運用到教學模式中,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并且,這也帶動了課堂的教學氛圍,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斥著數學知識的影子,它推動著日常生活的變革。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引用來自生活的實際例子,幫助學生更好的融會貫通。例如:教師在講解圖形的時候,可以根據圖形特性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這些數學知識。在講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時,讓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哪些用品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大家集中討論,自主發現生活中的知識點,在這種在我發現中理解記憶知識點,不同于死記硬背,而是真正把這些學到的知識變成自身可以利用的資源。生活實例的融入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更加積極的發現數學,也更加留意身邊的數學,為培養綜合性的素質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小學的數學教育也不應該是一味的理論教學,而是應該注重新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改善傳統教育的枯燥單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學習的信心,培養學生能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