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榮
(貴州省福泉市第二小學,貴州 黔南 550500)
小學階段是學生素質養成、品德養成、學習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較好。學生想要學習好語文這門學科首先就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很多小學生的學習非常的被動,教師留作業只知道學習作業的知識點,多余的一概不看,如果不留作業連看都不看。所以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更加的重視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主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否理想,課文是否背的流暢,對于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并沒有加以關注和了解。
隨著近幾年語文教學的不斷改革,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把自己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而現如今很多教師都正視了自己的定位,轉變了教學主體位置以學生為主體。拋棄了以往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教師在教學當中應該是引導者的身份,主要的作用應該是為學生服務,甚至和學生是平等的。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里教師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學習壓力需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才可以幫助學生打下好的語文基礎。
在語文課堂學習中教師應該盡量多給學生一些自由自主學習的時間,自主學習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情況。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注意力比較差,教師可以先提出來幾個問題然后讓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以此來增強他們的參與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問題的難度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問題的難度要適中,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要讓學生進過一番研究之后得出結論,讓他們產生自信心和良好的課堂體驗感。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教育部越來越重視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較好,但是很多學生的能力都沒有被教師激發出來[1]。
很多小學的教學都受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雖然改變了教學方法,但是還是保持著“老師地位不容侵犯”的狀態,很多小學生一看到自己的教師不是尊重而是害怕,主要的原因是教師把自己放在教學中的第一位,把學生當做被教導者,甚至是被訓斥的對象。很多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完完全全就是按照教師的教學節奏和教師的思想去進行學習,根本沒有自己的思考,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中不喜歡動腦思考就等著教師下結論,然后照葫蘆畫瓢寫在書中,當做課堂筆記。但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去使用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比如說快樂教學法、情境教學模式、建立智慧課堂等方法,利用一切新型的教學方法去改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和地位,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放下架子和學生多互動,增強自身的親切感,讓學生在輕松的教學氛圍中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積極思考的習慣。
小學語文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語感,所以小學語文課本是以故事和記敘文為主。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中需要抓住語文的趣味性的特點進行教學,這樣學生可以被語文故事中的情節吸引,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和討論,用問題情境引發思考,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
學生要意識到自己是整個課程的參與者,這樣他們的思路才會更開闊,從而能從更好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說《魯兵孫漂流記》這節課主要是講魯冰孫航海船出了事故,自己飄蕩到一個小島上靠自己的智力和毅力存活下來。在講解這節課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當成魯兵孫,想象一下如果是自己飄到一個小島上你會怎么做,整個課堂以學生的想法為主,讓學生積極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對魯濱孫的看法。通過這種交流方法打破之前以教師為主導的尷尬關系,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2]。
結束語:總而言之,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在上課之前教師應該讓學生提前預習,在課堂上讓學生主動參與和教師進行互動,課后要多加復習。學生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日就可以養成的,這是一項長久的工作,需要教師多花費心思和耐心,才能達到最終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