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重慶市秀山高級中學,重慶 409900)
2017版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景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zhì),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zhì),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xiàn)。”這些可以在學生閱讀和寫作上得到綜合體現(xiàn)。在語文教學中,兩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應該有機結合,以閱讀促進寫作,以寫作提高閱讀。但在當前高中語文實踐中,兩者的教學一直存在著分離、效率低下的現(xiàn)象。
就教師而言,教學過程更傾向于教材知識體系的建構,忽略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有效訓練。作文教學所占比重相對較輕,部分教師教學理念比較功利,片面強調(diào)作文的結構、技法訓練,忽略了對學生素材積累的指導和要求,除教材以外,對其他資源利用率不高。作文訓練零碎化,缺乏有效的規(guī)劃,大多變成教學活動的附屬或點綴。同時,對學生作文系統(tǒng)的目標引領和管理不足,缺少有針對性的訓練和評價反饋,更缺乏對作文教學效果的過程性追蹤,學生寫作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有效解決。
就學生而言,通過問卷調(diào)查,我們發(fā)現(xiàn)普遍高中學生對寫作的興趣不高,練筆缺乏,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寫作習慣。因為生活圈子小,閱讀面不大,接觸社會不廣,關心時事不夠,對課外報刊、雜志、名著、網(wǎng)絡等資源利用就不夠,沒有建立起閱讀、生活和作文的聯(lián)系,又缺少必要的素材儲備,寫作時詞匯貧乏、語言干癟無味,思想不夠深刻,材料老舊,內(nèi)容泛泛而談,普遍得分不高。惡性循環(huán)之下,學生往往談作文色變,反復“炒陳飯”,就是以前文筆不錯的學生,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一下也“江郎才盡”。
要改變這種非“高效”的寫作現(xiàn)狀,教師必須轉(zhuǎn)變教學觀念,深入研究如何通過師生互動,共同挖掘文本和課外資源,如何更有效地訓練學生寫作能力,使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生成對學生寫作有價值的知識增量,開發(fā)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結合讀寫訓練教學整合的相關文獻資料,我們發(fā)現(xiàn)近幾年讀寫整合研究備受關注,有很多可操作性做法,實際效果也比較顯著,對我們的研究很有借鑒意義。但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學情和教法,不能全部照抄照搬。我們從讀寫結合的另一個途徑展開研究,其創(chuàng)新之處就在于利用云課堂系統(tǒng),在每天課前5——10分鐘內(nèi)進行讀寫訓練,讀是輔助,寫是根本,以讀促寫。
云課堂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一種高效、便捷、實時互動的教學課堂形式。它以云平臺和平板電腦為載體,使用者只需進入程序界面進行操作,便可不受時空限制進行全過程的教與學,師生可以同步分享教育教學資源。同時,系統(tǒng)對互動學習全過程產(chǎn)生的大數(shù)據(jù)進行挖掘和分析,運用云計算與智能終端幫助學生實現(xiàn)個性化成長。值日生課前需要尋找資料上傳給教師,教師審核之后分享給所有學生,閱讀完后運用討論功能進行交流反饋,時效性很強。
每天語文課預備鈴之后到正式進行教學內(nèi)容前,利用2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閱讀,交流推薦理由及對文章的看法,3分鐘左右時間進行片段寫作訓練。實踐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資料適合用在課堂之中,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一定的拓展延伸,所以讀寫訓練有時可以放在教學過程中,由參研教師自己靈活掌握。
每天語文課前學生閱讀的材料都由值日生提供,或是各類雜志中的時文美文、勵志故事,或是各大媒體中關注的大事要事,或是從名著中節(jié)選的精彩片段,或是幾張圖片、一段微電影、一首打動人心的歌曲,或是學生自己制作的ppt等,內(nèi)容豐富且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愛好。閱讀方式層出不窮,或聽同學聲情并茂朗讀,或看學生制作的ppt中展示的話題大綱,或討論挖掘教材資源。學生不止用眼睛看,用耳朵聽,還需用心感悟,以各種方式閱讀各類文本,全方位刺激學生寫作的欲望,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讓學生的感悟由心而發(fā),寫作水到渠成。
“讀”要滿足“寫”所需的所有要素,為“寫”提供感悟的平臺和各種借鑒的依據(jù),打動心靈的故事、文字、視頻等都是促發(fā)點,促使學生把豐富的情感及看法及時表達出來;“讀”還為“寫”提供各類語言、生活和故事素材。根據(jù)閱讀材料,學生當堂練筆50——200字,寫作形式多樣。或是閱讀后最有感觸的幾句話,隨筆寫出;或截取故事中某一印象特別深刻的場景,想象當時可能有的動作、語言、心理、細節(jié)、表情等,進行續(xù)寫、仿寫、改寫的片段練習;或把素材作為議論文的事例論據(jù),訓練議論片段寫作;或針對閱讀內(nèi)容,訓練作文的提綱,包括審題立意、中心觀點、標題、開頭和結尾等。
閱讀材料和訓練方式不能一成不變,要針對高一到高三教學內(nèi)容和寫作要求進行系統(tǒng)化要求,由易到難訓練,寫作之后還要及時進行交流評價和反饋,這樣“聽、說、讀、寫、悟”在每天的語文教學實踐中進行,隨著時間推移,學生能形成良好的閱讀與寫作習慣,面對作文就越來越得心應手。
王麗老師在《中學語文教學手記》中說,“不關心廣闊的社會生活就很難學好語文。”這觀點在當時就引發(fā)了語文教學的討論。要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語文老師就應該有“大語文”的理念。語文包羅萬象,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功夫在課外,不能只圍繞高考指揮棒轉(zhuǎn)。讀書也不只為了積累寫作素材,學生們在閱讀中激發(fā)興趣,在閱讀中得到人生啟迪,在閱讀中“腹有詩書氣自華”,能做到這樣,不正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外化,不正是語文教師追求的境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