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冰
(河南省新蔡縣教師進修學校,河南 新蔡 463500)
教師作為推動我國教育事業長足發展的中堅力量,需要各個院校能夠組建高素質的教師團隊,才能保證教學改革的穩步發展。而骨干教師指的是師德水平、教學能力以及職業素養較高且受到公眾認可的優秀教師,不僅教育研究成果突出,而且也是其他教師學習的榜樣,所以骨干教師的本質,就是教師團隊中的優秀領軍人物。因此,如何培養中小學語文骨干教師,保證培訓工作的有序開展,筆者做出如下探討。
傳統的教師培訓工作通常會將提升其專業水平以及職業素養作為首要目標,將培訓工作作為簡單化的“骨干”培養,卻忽視教師職業需要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發展,不能一味的停滯不前,影響培訓工作的有效開展。
1.忽略培訓目標的動態化
骨干教師培訓工作時間以兩年為限,并且判斷教師成長有效性的指標,僅為經過物化處理的數據。所以雖然不少骨干教師在參與培訓活動時,兩年的時間內雖然職稱在不斷變化,獲得的教學成果也逐漸增多,但之后的發展卻始終停滯不前,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歸根結底,就是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的培訓活動,很難與高成效的未來發展相協調,因此短期的思維忽略培訓目標應該與時代發展相結合,才能在不斷的變化中,幫助骨干教師能夠樹立終身學習的價值理念,從而獲得不斷的進步與成長。
2.重視“名師”培訓的短期成效
以生活中的常識為例,同一棵樹上結出的果實,自然成熟與人工催熟的口感肯定會有很大的差異。同理可得,隨著越來越多年輕化骨干教師的加入,需要人們對速成的“名師”培訓工作進行深思,并對“名師”的真正要求進行重新審視,就會發現在靜態目標中培養出的短期骨干教師,不僅專業素養無法達到骨干教師標準,短期的速成培訓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骨干教學團隊的更好發展。
不少培訓院校在開展骨干教師培訓工作時,所設置的培訓課程一般對教育理論與技能課程進行詳細的講解,通常需要花費總學時的2/3,課題研究與實踐考察的課程則相對較少,而且對教師學科素養進行提升的課程,幾乎不會包含在培訓課程中。眾所周之,具備高超教學技巧與知識儲備的教師,如果沒有深厚的學科素養底蘊,那么只能成為教學手段較高的教師,并不能成為優秀的骨干教師。所以培訓院校缺乏科學性的課程設置,也是當前影響骨干教師培訓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幫助骨干教師完成理論向行為意識進行轉換,是教師培訓工作中的難點內容,雖然不少培訓學校已經意識到結合時代發展,對課程進行科學設置與完善的重要性,但仍然存在忽略現實需求的情況,使培訓課程始終無法幫助一線教師解決實際問題。
培訓院校在開展骨干教師培訓工作時,通常都會每學期開展幾次教研研討會,以專業引領、課例展示、交流互動以及互動研討等活動,作為開展培訓工作的重要形式。雖然看起來研討會活動十分多樣,但實際只是浮于表面,僅是邀請某位教師對自身的執教經驗與心得進行演講,或邀請領域內的專家學者開展講座,參與培訓的教師并沒有實際的產生心得體會,反而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浪費教師的教研時間。而且經筆者研究后發現,教師參與培訓活動接觸最頻繁的課例展示活動,并不是結合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面臨的問題以及教學研究,所以教師在這種培訓活動下,只學會了對課件與教學方案進行拷貝,并沒有收獲實際的學習心得。
由于中小學語文教師的日常工作就是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所以面對思維意識尚未發育成熟的孩子,教師的思維模式往往較為簡單,所以在進行科研活動時會顯得過于感性,并不能理性的對自身未來的研修之路進行良好規劃,而且在參與骨干教師培訓活動時,也無法深刻對教學現場所傳遞的理念進行研讀,因此所開設的名師講堂依舊停滯在模仿階段,很難對自身的教學瓶頸進行有效突破,更別提對自身文學素養的升華。另外,還有不少價值理念有失偏頗的教師參與培訓活動,僅是為了能夠多獲得幾個榮譽,或者為評職稱鋪設道路,所以并沒有真正的將心思放在參與進修培訓活動中,既不注重對自身執教水平的提升,也沒有解決教學瓶頸的欲望,從而在研修學風浮躁的影響下,嚴重影響自身學科素養的提高。
培訓院校開展培訓工作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幫助教師能夠獲得幾個榮譽,晉升幾個職稱,而是需要引導骨干教師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尋找適合自身長足發展的研修道路。培訓工作應該成為中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學習活動的驛站,而不是束縛其未來發展的韁繩,更不是短期速成為骨干教師的捷徑。所以培訓院校在制定培訓目標時,需要重視學習活動的動態作用,并在結合時發展的前提下,使培訓工作可以與中小學語文骨干教師的學習需求相結合,從而幫助其可以在參與培訓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對自身執教能力與文學素養進行提升,并能夠尋找突破自身教學瓶頸的有效策略,從而在樹立終身進修觀念的同時,使自身未來的發展不能與培訓活動一同終止,而是在不斷的披荊斬棘中,取得更好的教研成績。
為了保證優秀中小學語文骨干教師隊伍的建立,需要培訓院校能夠重視對教師文學素養的提升與文化底蘊的積累,使教師不僅能夠擁有高超的教學技巧,同時也可以會做課題、會評課、會講課、會教研、會聽課、會寫作、會評課以及會讀書,并可以善于發現自身在教學活動與參與科研工作遇到的問題,積極尋找解決對策。所以培訓學校除了需要增加課堂實踐課程課時時間外,也可以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增加教研策劃、閱讀書籍、寫作訓練以及美文賞析等課程,使教師在提升綜合素養的同時,可以不斷開拓視野,從而在提升自身思維品質的過程中,保證教學手段的創新與靈活。
古語有云:“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生能夠學好語文知識,并不完全依賴于教師的講解,而是需要學生在不斷的思索中,對語文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從而真正的讀懂語文。同理,骨干教師也不是依靠培訓院校培養出來,而是教師在參與培訓活動時,能夠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品味,不是單純的依賴培訓活動的開展來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所以培訓院校應該注重培訓形式與實際的相結合,并不需要將過多的教學技巧傳授給教師,幫助教師多獲得幾個榮譽,而是需要引導教師能夠在多種培訓形式的參與中,自己可以悟出道,從而尋找屬于自己的研修之路,成長為真正的骨干教師。
綜上所訴,骨干教師作為推動我國教育事業更好發展的重要領軍人物,需要廣大培訓院校在開展培訓工作時,可以結合實際對中小學語文骨干教師的學科素養以及文化底蘊進行有效提升,才能使教師具備足夠的理論知識與教學技能,保證課堂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并為語文科研工作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