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冰 耿繼強
(河南省新蔡縣教師進修學校,河南 新蔡 463500)
在近些年教師的隊伍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教師隊伍的擴張,但是,對已有教師的培訓工作卻產生了忽視,而提高教師培訓的質量,則是教師不斷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培訓工作涉及的面較為廣泛,包括課堂管理方式、教學方法運用、評價內容多樣化等,而培訓者對這一內容的重視程度較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召開會議,討論了教師的任用和培訓等問題,并提出了教師要做學生的“四個引路人”,從中不難看出黨中央對教師的要求在不斷提升,所以,對教師進行科學化、合理化的培訓迫在眉睫。本文將從新形勢下教師的現狀出發,就目前教師培訓課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如下分析,并就如何實現教師培訓課程的有效設計提出了具體建議,希望能夠為教師培訓的發展做出一些貢獻。
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我國教育領域不斷變革,這就使得教師的隊伍逐漸擴充,越來越多的新鮮血液走向了工作崗位,教師的數量呈現整體上升趨勢,以下將從教師培訓的現狀展開了具體分析:第一,目前,我國的教師培訓工作逐層展開,開展有效的教師培訓課程則成為了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參與著,教師要積極的參與培訓活動,進而不斷促成自身的發展,目前,我國的培訓多是注重對教師傳播理論化的教學方法和管理手段,而如何進行有效的應用則受到了忽視,可以說,教師培訓的內容嚴重缺乏實踐性特征,難以從根本上對教師進行深入的培訓,很難幫助他們對所學知識進行充分運用;第二,目前,教師隊伍在整體實現擴充的基礎上,對被任用教師的年齡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發現,教師年齡多是30到50歲不等,尤其是在近些年來,畢業大學生成為教師的幾率較大,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教學先進性,為教師隊伍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能夠為日后教學的深入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特征,由于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對于外界事物還存在著很大的好奇,這就使得穩定性較為缺乏,并且容易在教學的過程中出現耐心不足的現象,而老教師則有著較多的耐心,并能夠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有效的開展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設計,但是,老教師卻很難接受新鮮事物,尤其是在信息化教學深入影響的背景下,這一問題愈發明顯。
目前,現有的教師培訓課程多是通過講授方式進行,雖然對傳播新思想、新內容、拓展視野有著直接的現實意義,但是不得不提的是,這一教師培訓模式嚴重缺乏教師的主觀參與,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實現對教學知識的有效識別和了解,容易在枯燥的講解過程中,喪失學習的興趣,而教師的有效參與能夠從根本上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對全能型教師的培養是極為有利的。與此同時,培訓者在對教師進行培訓時,他們主要是通過系統化的講解幫助教師開展學習活動,但是,這種方法猶如大水漫灌,毫無針對性可言,這就使得教師在日后應用的過程中,會由于缺少針對性的認知,出現應用不合理的現象出現,不僅難以實現教學能力的提升,還會造成他們思想的固化,反而不利于教師的發展和進步。
在培訓的過程中,培訓者多是進行培訓任務的設置,為了實現任務要求,培訓者會對相關的系統化知識進行講解,而這種脫離了真實教學情境的培訓內容,嚴重與教師的自身發展需求相背離,教師難以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實現能力的提升。目前,我國的培訓方式較為豐富,有的是學校自身開展的培訓活動,還有的是所有教師共同的培訓內容,而這些培訓活動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培訓內容與教學實際完全脫離,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不知所以的局面,很難幫助教師將現有的知識進行革新,因此,導致培訓的實效性不能實現有效的釋放,并且這一培訓方式,還會導致教師出現對培訓的錯誤認知,進而造成偏離教師培訓內涵的方向性問題。所以說,培訓者要積極作為,不斷創新培訓課程方式,進而促使教師在新型的培訓方式下,實現實踐教學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的雙發展。
對于教師培訓課程而言,單純的顯性教學是難以促成教師全面發展的,只有實現顯隱結合才能夠將培訓的價值進行充分的發揮,但是,目前在培訓課程設置過程中,培訓者過多的注重顯性知識的講解,而教師的實踐能力則受到了忽視。這就使得培訓者在開展培訓活動時,要自覺的對一些重點事件進行分析,引導教師形成對知識的深入理解,首先,在培訓課程內容的設置上,培訓者可以讓教師多參與到實踐中去,為他們提供教學案例,讓他們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循環講解,這一方式不僅能加深教師對知識的實踐性運用,還能有效幫助教師形成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其次,培訓者要對教師的實踐能力發揮進行及時的點評,幫助他們形成對知識的正確認識,以便為教師職業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培訓者要能夠在培訓過程中,對教師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總結,并能夠做出合理化的指導,進而提高教師的隱形知識,相信在教師的不斷應用下,教師一定能夠實現顯性和隱性內容的有效結合,最終實現個人教學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培訓的過程中,教師多是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彼此可能都是陌生人,基于這一特殊的背景,培訓者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要能夠做到整合多數教師的實際情況,在對他們進行細致分析的基礎上,實現對課程的有效開發。開展教師培訓的形式多種多樣,既可以是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網絡化培訓,又可以是眾多教師參與的課堂化培訓,但是,不論是哪一種培訓都要注重情境性,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培訓內容講解之前,要將班級中的教師進行分組,通過小組的劃分幫助教師在彼此的交流溝通中,實現視野的拓展,經驗的分享,進而豐富自己的教學資源,同時在分享的過程中,不僅能實現對教學知識的完善,還能引導教師實現取長補短,促成自身進步。與此同時,教師要能夠對培訓者講解的內容進行內化,并做到經驗的有效總結,進而為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做足準備工作。可以說,組內培訓課程模式的開展能夠引導教師實現對自身的真實性認識,還能夠在彼此的交流中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一路走來,我國的教師課程培訓內容逐漸豐富,教師培訓共經歷了兩個重要時期,一個是80年代左右,我國的教師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為了實現教師的發展,更是開展了面向所有教師的大規模培訓活動,可以說當時的培訓更多的是一種為人師表的教師職業道德培訓,而實踐性的教學內容較少,課程內容設置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而在現如今,我國的教師培訓內容實現了豐富,并出現了很多的規章制度,以促成教師職業培訓的高效化,還出臺了相關的意見建議。尤其是《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意見》的出臺,將教師的培訓課程內容進行了創新,不僅注重培訓的方式,更對培訓層次進行了劃分,實現了富有針對性的教學,引導教師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理念,幫助教師樹立了終身學習的行為意識。所以,在進行課程設置的過程中,要能夠從教師的需求出發,根據他們的情況做出合理的判斷,實現不同教師配備不同教學內容的目的,進而從真正意義上實現教師思想和實踐上的結合,使他們在終身化學習的理念之下闊步前行。
綜上所述,伴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的培訓課程設計面臨著眾多的挑戰,基于教師這一教書育人的重要地位,相關培訓工作者積極作為,不斷對培訓內容進行了創新活動,有效實現了課程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并在不斷實踐過程中,將課程內容進行了有效的豐富,真正實現了實踐性培訓目標。相信在教師培訓課程的不斷創新中,教師的教學能力將會實現顯著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