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娟
(攀枝花市成都外國語學校,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想要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首先應該從自己的教學形式入手,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緊跟新課改的教學要求,讓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另外,改變課堂的學習氛圍也不應該被忽視,學生處在活潑的學習環境中,讓身心放松,便會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更積極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想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多引入生活中的事例,學生因為長期處在接受枯燥的教材內容里,長久難免會出現疲勞感,所以教師適當的引入生活事例更容易吸引住學生。另外,教師應該努力把課堂營造出活躍的氛圍,讓學生敢于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想法,師生之間互動更豐富。學生在課堂中敢于提出問題便是自主學習的體現,經過對教材內容的思考,發現數學問題,不再處于被動接受的思維模式中。此外,學生經常自己解決數學問題也會增加自信心,增加學習的熱情。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往往學習優秀的學生提出的問題越多,想到獲取的知識更廣闊。反之學習較差的同學問題很少,不愿意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思維模式受限,只是被動的學習著,久而久之變成數學學困生。初中學生在數學課堂上自主學習能力差,不愿主動思考問題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師也有一定的責任。那么教師應該如何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積極解決仍是需要思考的問題。教師應該主動學習新課標的改革內容,掌握其核心思想,從多方面對課堂進行整合。初中數學教師依據新課改的要求設置豐富新穎的課堂情境,讓學生主動加入其中,感受探索未知領域的奇妙并發現問題時自己解決的成就感。例如,在初一學習“有理數的乘方”時,數學教師可以不按照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講解,將學生身邊的事物帶入教學中,把有理數的乘方與拉面結合。將面揉成一根細條然后將兩端對折,對折之后再拉成細條,這樣不斷重復進行。大這樣操作概7次便可以端上一碗面條,那么一碗面條中包含多少根細條呢?這是教師應該讓學生自主思考的問題,把實際生活帶入課堂中可以更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讓教學效果更顯著。
學生學習有依賴心理的因素有很多種,有學生自身的性格原因、有教師的授課方式、家長的相處模式等等。學生在課堂上有依賴心理會影響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師和家長從現在開始都應該重視去除學生依賴的習慣。教師可以借助學生之間的互動設置課堂情境,讓學生互相幫助,增加學生的主動性。教師應該重視培養學生探索的習慣,將依賴性的被動學習變成自主學習。例如在學習初二的“因式分解”時,很多學生存在與教材中的整式乘法相混淆問題,另外就是分解的方法不對。學生在學習因式分解時的各種問題就是自主學習能力不強,沒有找到各知識點之間的區別與關聯。這時教師就應該對學生進行啟發教育,讓學生能夠把思路打開,能夠發現更廣闊領域的問題。數學知識相對其他學科來說更抽象難懂,所以數學教師更應該重視學生的課堂體驗,是否真心主動的接受數學學習,教師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讓學生靜下心來主動加入課堂中,思索數學問題。此外,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適合當代學生性格特點的教學模式,把緊張的課堂氛圍改變成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教師鼓勵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氛圍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將自主學習展現的更為清晰。學生提出的問題及回答錯誤時,教師也要鼓勵,不要讓學生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久而久之,教師還要重視引導學生自主糾錯的學習習慣,這樣對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更為有效。
首先,提問要與教材緊密相聯,在教材中出現問題并與自己接受的知識點對比,將數學問題進行整合,從教材中的文字、表格等中感受知識點,再進行解題答惑,這樣帶著問題的看教材效果將會事半功倍。其次,提出問題不應該只是學習優秀的學生,學困生也應該積極參與其中。現在很多教學實踐中,教師很多時候會受時間限制,忽略學困生的學習體驗,與一部分學生的交流不足。即使課堂中多數學生的反應強烈,教師也要適時向學困生發出自主問題的邀請,因為學困生的思維相較一般學生會差一些,而且學困生長期被忽視會導致對課堂畏懼,不敢提問的心理,這樣教師就應該多留出時間,鍛煉學生發言的主動性。教師除了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外也要把課下時間利用起來。因為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僅靠課堂時間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要課后進行預習與復習,通過預習與復習發現問題可以在下一次課堂上進行提問。例如在學習“變化的魚”時,可以給學生布置課下作業,讓學生動手比一比,每一點動一步會有什么變化。
結束語:對學生正確的評價可幫助學生提高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致,加強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熱情,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及發展道路打下基礎。同時評價也可以促進老師完善教學方法,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評價主要包含教學與學習,而最關鍵的就是對學生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