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自偉
(四川南充市李渡中學,四川 南充 637000)
作者之所以有這樣的觀點,是同為作者認為我們的教材來源于生活,我們的教學也要回歸生活。而教學回歸生活的一個最佳途徑就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也就是要把課堂搬進田間地頭、生產車間、政府部門等地方,把人民群眾的生動的實踐創造直接呈現在學生眼前,以最直觀的形式讓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在潤物無聲中生成知識和觀點。而更重要的是,參與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作為公民的社會責任和家國情懷,增強學生參與社會公共事物管理的熱情,在無聲中起到立德樹人的德育作用,發揮出傳統課堂教學難以實現的獨特作用。可是,部分學科同仁忽視了社會實踐對課堂教學重要的配合作用,純粹地把教學固定在三尺講臺,沒有把社會實踐作為富貴的教學資源利用起來,導致教學效果不佳。這里,作者樂意把組織學生參與在社會實踐的經驗與大家分享,旨在拋磚引玉,共同增強教學效果。
我在講政治生活中村民自治這一框題前,主動聯系了學校附近鄉鎮一個村民委員會,說明來意后村委會熱情地答應了我組織參與實踐活動的請求。而當時正好遇上村委會要組織村民商議流轉土地種植優質特色水果這一大事,我就安排了部分家在該村的學生去參加村委會議,學生到現場后參觀了村委會服務村民的辦公場所,認真閱讀了張貼在會議室墻上的村規民約和村民議事規則,通過交談了解了村民參與村務管理的主要途徑。村民會議召開時,部分學生代替未在家的父母參加了討論,村委會主任也按議事規則現場詢問了學生對發展優質水果產業的意見,學生結合經濟生活中關于集體土地流轉的知識,從經濟效益角度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在最后表決時學生替代父母舉了手,學生現場體驗了村民自治,親身感受到直接參與村務決策的喜悅。返校后,與會學會在課堂上主動把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與大家分享。學生結合自身體驗去分析探究這一框題中的疑難點。這堂課由于有社會實踐這個環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們的政治老師怎樣運用社會實踐這一教學手段服務于我們的課堂教學呢?作者認為,怎樣恰到好處運用社會實踐這一教學手段服務于我們的課堂教學呢?作者認為,宜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第一:要明確每次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要讓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緊扣材料中的教學內容,要與教學目標契合一致。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前,要根據教學目標編寫好活動預案,根據教材中的重難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好活動中的采訪、資料收集、參觀等環節,要讓每個環節成為教學中有用的信息資料,充分發揮對教材中觀點的佐證和釋疑作用,同時,也要讓學生預習后帶著問題去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去合作探究教材中的問題,還要在實踐活動中形成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第二:要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實踐活動中的有效信息資源,深入挖掘實踐活動的豐富內涵,要讓實踐活動在課堂中釋放出所需要的正能量。我們老師可以針對教材中的問題讓參與活動的學生暢談心得體會,師生間也可針對問題展開辯論和探討,在思維碰撞中達到啟智明理的效果。同時,也可以讓參與實踐活動的學生結合教材寫出小論文和調研報告,在課堂上展評,師生相互共同點評,通過對比評判生成教學目標所需要的正確觀點,從而讓參與實踐活動的學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獲。總之,要做到活動前有預案,活動中有思考,活動后有小結,從而發揮實踐活動應有的效果。
第三:老師作為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和導演要結合教材內容與時政熱點,因時因地精心策劃活動。活動前要與活動單位積極溝通,讓活動單位主動配合提供相應的資料和圖片,活動中要靈活地根據現場情況變化,及時調整問題的設計,活動后要根據教學需要合理利用。同時,社會實踐活動不宜過于頻繁,也不宜過于稀少,一切從教學需要的實際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