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
(中共安徽省鳳臺縣委黨校 安徽省鳳臺縣 340421)
黨中央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七大戰略,其中就包括有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消農業稅之后,國家為推動鄉村發展進行的又一重大政策設計。2018年9月國家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規劃用11個板塊,37章做了詳細的規劃,在前言里,詳細解釋了這個宏偉規劃的目的和意義: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系變化特征,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同時它也是指導各地區各部門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據。筆者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涵義,重要意義和具體措施三個方面來論述。
鄉村振興通過發展鄉村經濟來引領鄉村振興,還要同步與文化、社會、生態等等多方面的發展,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縮小城鄉差距,推動鄉村城鎮化發展。鄉村振興的核心就是讓鄉村富、強,要讓農村熱鬧起來,重現鄉村曾經的熱鬧和繁華。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更加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讓農村真正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在新時代,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改變,如何解決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特別是農村不同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黨中央順應時勢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在我國,由于面積廣大,地理位置的差異,中國東、西部在許多方面發展都不平衡,特別是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農村是基層,農村不穩,中國社會無法穩定。只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才能解決好中國社會整體向現代化邁進與鄉村少量人口依然貧困甚至存在貧困再發生問題;就能解決好鄉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生態文明建設等等方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農村要發展,環境治理就是一個大問題。以治理農村環境的污染為例。早在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要融入讓群眾生活更舒適的理念,體現在每個細節中。”我國正處于轉型期的農村社會,存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失衡,農村環境污染不僅影響農民的身體健康,也限制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可以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為農村治理環境污染提供強有力的保障。2015年6月習近平到貴州遵義花茂村考察:看到鮮花盛開,道路兩旁的房子干凈整潔,他有感而發地說:‘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里找到鄉愁了。’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所以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
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向全國人民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我們將舉全黨全國之力,堅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確保兌現我們的承諾。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視為根本的奮斗目標,是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根本原因所在。當前,中國人民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無論鄉村振興的觸角延伸到哪里,只要始終與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沒有越不過的坎。習近平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上說:“我多次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都會比較主動。”黨員干部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要始終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時不我待的氣魄和只爭朝夕的斗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奮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堅定譜寫無愧于時代的美滿答卷。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尤其是在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風險和困難明顯增多的情況下,抓好糧食生產,既是“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和首要任務,也是應對各種不確定風險,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壓艙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糧穩天下安。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歷史和實踐表明,糧食安全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是國家發展的“定海神針”。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靠別人解決吃飯問題是靠不住的,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任何時候飯碗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中國碗裝中國糧
新時期,國家對農民許下鄭重的承諾,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長久不變,提升了農民的安全感。這也就解決了農民有地可種、為什么留在農村的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再一次激發廣大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民心定了才能積極投身農業生產。農村富裕了才能讓做農民更有獲得感,農村宜居了才能讓農民留在家鄉。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結合筆者調研當地鄉村振興發展情況,提出幾點建議和具體措施:
全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著力清臟、治亂、增綠,對農村地區違法占地、建設、經營等行為和“臟、亂、差”現象進行長效管控和治理。實現以綠治臟、以綠凈村、以綠美村。扎實推進農村地區垃圾和污水治理工作,積極開展垃圾分類和污水處理活動。持續推進“廁所革命”,同時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擋升級。進一步完善農村公路、供排水、供氣、環保、電網、路燈、互聯網、物流、郵站、連鎖便民店、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及配套公共設施,讓農村地區村莊住戶用得起、用得好、用得省心。
全力培育新產業,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培育新產業,推動小城鎮農業綠色發展,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和地域特色,聚焦生態、休閑旅游、文化創意、教育等領域,吸引功能性項目、特色文化活動和品牌企業落戶,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建設特色鮮明、綠色智慧、宜居宜業的小城鎮。
將農業綠色發展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推廣節水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高標準規劃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以讓人民吃得放心、吃得健康為目標,著力提升農產品安全綠色優質水平。促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
全力維護農民根本利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政府要強化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完善就業創業幫扶措施,加強鄉村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建設,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做到“需幫盡幫”,維護農民根本利益。并且扎實做好低收入村低收入農戶幫扶工作。因村、因戶、因人精準施策,落實好產業、就業、教育、助殘、醫保、搬遷等方面幫扶措施,實現較高標準的保障目標,不斷增強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著力弘揚鄉村文明新風,大力培育文明鄉風。建設美麗鄉村,不僅是富裕,不僅是潔凈,鄉風文明,鄰里和諧、彬彬有禮,才是宜居鄉村。農村美就必須形成鄉村文明新風,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齊抓,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行動,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加快農村農業現代化,繞不開移風易俗這道坎兒,推進移風易俗、摒棄陳規陋習是形成鄉村文明新風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建設好的鄉村文明新風,不僅激發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也是助力鄉村振興的助推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傳統文化建設,繁榮鄉村文化,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用好的鄉風聚人聚心聚氣,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