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榮
(山西省臨汾市古縣岳陽鎮張莊中心小學,山西 臨汾 042400)
寫作能力是個體能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作文,人與人之間可以更加暢快地交流,文字無時無刻不在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由此可見,從小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非常重要。然而,在實際的寫作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抄襲等不良現象。原因是學生沒有靈感,繼而對寫作失去信心,失去興趣。盡管很多教師與學者在此方面狠下功夫,但是仍然沒有顯著的改進與改善。鑒于此,本文筆者進行了相關方面的深入論述。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不能準確地把握作文教學的規律,沒有統一規定寫作的要求。由此,會導致在實際作文教學過程中,無法對小學生的寫作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極易出現要求過高的問題。這樣不僅會遠遠超出學生的學習范圍,更會導致作文教學的嚴重脫軌。對小學生來說,只要作文做到語句通順且內容健康,就已經稱得上是一篇出色的文章了。但是在教師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會不斷地提高要求,致使學生不能正確理解文章題目,進而導致作文毫無創新之處。
傳統作文教學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學生寫、教師改。這種模式不僅打消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甚至將學生放在了被動的位置。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只是抱著交差的心態在寫,忽視了寫作的意義和重要性。完成作文之后,其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分數上面,不注意作文中出現的諸多錯誤。久而久之,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對于小學作文而言,如果學生不能認識到寫作修改的重要性,就無法深刻體會到修改的真諦,更別說提高作文水平。究其原因,在于學生識字能力低下、閱讀量匱乏以及教學系統不完善等。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通常只是注重寫作能力,卻忽視了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現如今,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作文教學中的口頭表達能力已經和書面能力同等重要。只有將此能力加強,學生的寫作能力才能真正提高。但在日常作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對口頭表達能力不夠重視,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不能做到暢所欲言。即使被教師提問,也只是勉強地回答,不能起到提高學生能力的作用,更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只有源泉豐盛不枯竭,溪水才能長流。因此,要想真正地學會寫作,就要做個有心人,用心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由于小學生的能力有限,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每天的所見所聞,并且讓學生多閱讀一些優秀作品,從中獲取經驗和知識。還可以學習一些其他學生的優秀作文,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其寫作水平。
教師應該對學生作文進行公平客觀的評價,指出其中的優缺點,這樣才能對學生今后文章的發展有所裨益。通過批改作文,可以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批改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學生進步的地方,應該給與激勵,使學生獲得自信。還應該將數字教學觀摒棄,無論學生寫多寫少,只要表達的是真實的感情,就應該給予肯定。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產生寫作的動力,不斷地提高自己。至于評講,是作文訓練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在評講之前,應該做好教案;在評講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用尖酸的語言,因為這樣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讓學生享受到寫作的樂趣才是最終目的。
大量的事實表明,一個人能否成功,情感因素起著很大的作用。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分數激勵、評語激勵以及傳閱激勵等方法對學生的寫作能力予以肯定。教師應該定期舉行正規的作文比賽,為學生盡可能多地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平臺。與此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墻報、黑板報等資源,抑或是將優秀的文章提供給報紙、書刊等書面平臺。
使學生寫出新穎、獨特的作文才是作文教學的主要目的。但是在創新的過程中,也應該尊重現實生活,切勿遠離生活進行憑空捏造。要想在生活經驗基礎之上進行創新,日常的生活和課余時間內就應該鼓勵學生多讀書,將他人的經驗汲取過來,對優秀文章的創新之處予以深入體會,切實地達到融會貫通。此外,當學生出現捏造的現象之后,教師要及時加以指出,同時給予正確引導。
總而言之,在小學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立足于學生的學習特點,并且結合作文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加強學生寫作技能的培養,及時指出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并且正確引導學生置身于文章的創作中,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