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梅
(河北省永清縣管家務回族鄉初級中學,河北 永清 065600)
有人這樣預言:今后各國的激烈較量,不在戰場,而在課堂。如何推進教育創新和素質教育,中國從孔夫子時代起就一直倡導“因材施教”,但幾千年來,萬物都發生了變化,當年的許多幻想如今已成事實,只有“因材施教”卻還是難解之題。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學教育是基礎教育,中學階段所學的知識也屬于基礎知識,因此,要求學生掌握中學階段的內容顯得極為重要。在我國現有的國情下,既要實施素質教育,同時又不能回避學生的升學問題,這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尖銳的矛盾。
分層遞進教學是一種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它強調了“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提高,讓尖子冒出來,使多數邁大步,叫后進生不落伍,達到班級整體優化”。分層遞進教學的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學生在自己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在每一節課內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漸漸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
分層教學,它是一種教學策略,也是一種教學模式,更是一種教學思想,它強調了“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不能以犧牲一部分人的發展來換取另一部分人的發展,學生的個體差異是一份寶貴的可供開發的教育資源”。它的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學生“最近的發展區”,實行分層推進教學。
自古以來,便有提倡“因材施教”,宋代朱熹在《論語》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它的終極目標和我們現在要說的“分層遞進教學”是一樣的。分層遞進教學的理論基礎為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只要在提供恰當的材料和進行教學的同時,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度的幫助和充分的時間,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學習任務或達到規定的學習目標”。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現行的教學方式為傳統的“平行分班”,由于學生基礎知識狀況、興趣愛好、智力水平、潛在能力、學習動機、學習方法等存在差異,接受教學信息的情況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個班級里人數較多,如果按中等學生的水平授課,長期下來必然形成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吃不了”,優生學習沒動力,冒不了尖,后進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給其它學科的學習帶來困難,不能實現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另外,對于農村初中,以中考升學(一級達標高中)率的高低去衡量辦學的優劣的觀念至今未打破,甚至越來越嚴重。而且現在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全體小學畢業生都就近入學,學生水平參差不齊,于是,多數教師往往不惜血本,絞盡腦汁,采用多種手段,使大多數學生,陪同小部分“有希望”的“尖子生”,為之而“奮斗”,這樣就使大多數“陪讀生”“勞師無功”,大大挫傷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也嚴重影響了整體的教育教學質量,這顯然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
因此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個人的創造能力,激發創新思維,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學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終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由于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人,而不是象工廠中的產品的制造一樣千篇一律。根據班級學生的數學成績、自主學習能力、智力情況等因素,結合學生自愿報名進行分層共分ABC三個層次。各層次內學生合理搭配,建立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由3-4位同學構成,并任命一名同學擔任小組長)。中途根據學生的情況或請求可以隨意調整一次。
教學目標要分層次。教學目標的確定,依綱扣本,結合學生的實際,針對不同學生的認知差異。特訂適度而又有層次的教學目標,以劉迪等A層打基礎,培養興趣,規范行為習慣,狠抓養成教育。力爭成績接近合格。B層保證基礎,培養興趣,抓養成教育,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績力爭合格,C層基礎較好,挖掘潛能,考試成績必須合格,而且有所拔高。即每節課最好有上限和下限目標。上限目標則是讓基礎好達到的最基本目標,是全體學生都要達到的;下限目標是完成教學任務必須的學生有充分發展的余地。
對學生進行分層后,教師在備課時便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備課,在備課的過程中,對A、B、C層的同學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這必須在集體備課時就體現出來。這樣在實際的教學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層教學留于形式。哪些內容對各個組是必須掌握的,哪些內容是只作了解的,對不同小組在作業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這些都必須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學習卷必須明示。對學生的成績給予不同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