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怡 顧哲琪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上海 201209)
互聯網是一個全新的時代產物,通過高效的計算機和網絡連接,實現了商業模式的扁平化。互聯網的興起使得不同金融機構之間,金融機構與非金融機構之間的界限趨向模糊化。這就使得商業銀行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的不利因素都影響著商業銀行的發展,尤其是網絡金融的興起,更是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嚴重的沖擊,越來越多的企業更傾向于通過網絡直接融資的方式來獲取籌資,這就給傳統的商業銀行帶來了沖擊,促使商業銀行的業務結構出現調整,經濟產生變化。
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均提高了對移動支付業務或手機銀行的重視程度和推廣力度。近幾年,各商業銀行將電子銀行的定位從銀行輔助功能轉向新的銀行經營模式,并建立網絡金融平臺。平安銀行的網絡投融資平臺(Lufax)和非標金融資產交易服務平臺(Lfex),以及中國建設銀行的“善融商務”均是此類平臺。
此外,我國商業銀行利用大數據原理,依托各個核心企業、利用核心企業所提供的資金流和信息流,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目前,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等大中型商業銀行均推出了供應鏈金融產品。中國平安銀行所提供的線上供應鏈金融即是這類創新的代表。目前商業銀行的線下物流服務模式尚未開展,與網絡金融相比,在業務模式上,都是進行投資理財或者是貸款,支付等業務。在客戶群體的選擇上都是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同時在產品設計以及運營方面都是進一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幾點上二者是相似的。
目前,網絡金融企業和商業銀行分別在不同的領域具有優勢,只有互相合作,才會實現雙贏。有很多大型商業銀行與實力較強的大型互聯網企業共同推出金融產品。如交通銀行與全球最大的零售交易平臺“阿里巴巴”合作共同推出“交通銀行淘寶旗艦店”,銀聯、農業銀行與特大型通信企業“中國電信”共同推出“掌尚錢包”,廣發銀行與基金管理公司“易方達”共同推出“信用理財”。還有一些銀行與網絡金融企業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如浦發銀行與騰訊。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帶來的主要優勢就是降低準入門檻、優化客戶結構,近幾年銀行業不斷呈現下滑趨勢,不僅不良貸款余額不斷增長,依靠存貸款利差獲得的利潤也在P2P網絡借貸熱度的打擊下大幅縮水,這說明銀行以往將大中型企業作為重點服務對象,以低成本獲得資金和高利息貸給客戶的經營模式與時代慢慢脫離。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必須重視調整以往客戶結構,針對客戶提供多樣性的選擇方案。社會上的大中型企業已經在多年的運營下站穩腳跟且有自身的資金儲備,但創業潮來襲市面上陸陸續續浮現出了眾小微企業,他們是急需融資的對象且數量眾多,有著廣闊的開拓市場,商業銀行應該將目光轉向這些小型企業或者民營企業。另一方面,將個人客戶也作為主力軍之一,針對不同類型的客戶對其進行征信貸款,例如建設銀行推出的“快貸”就是專門為個人客戶提供網上快速融資服務的一種新型服務,不僅利用網絡銀行實現自助審批貸款而且額度也從一千到五百萬不等,只需幾分鐘就能達成一筆貸款交易。
首先,互聯網金融有利于金融業的普及范圍。傳統金融業屬于服務行業,拓寬資源主要針對線下業務,局限性較強;而互聯網金融所面對的客戶群不同,除傳統物理網點及工作人員的業務范圍外,還包括一大批足不出戶辦理業務的個人和中小型企業。其次,服務模式靈活。互聯網金融服務模式不僅成本低,還具有工作效率高、業務辦理幾乎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種靈活機制的服務模式給了傳統金融機構很大啟示,促使其不斷改進現有的服務理念和服務模式。最后,促進了金融業信用體系的建設。互聯網金融電子化、虛擬化的產品和服務對金融業信用體系的要求較高,同時其產生的信息流、交易流和現金流也加快了我國居民和企業信用體系的建設,促進金融業的健康發展。消極影響。互聯網金融為我們提供便捷的同時,也存在風險隱患。互聯網金融能在短時間內聚集大批參與者,有利于產品和服務的銷售,但參與者缺乏必要的風險意識,甚至會完全忽視風險的存在,當風險聚集到一定程度時會蔓延到整個金融業,危及金融行業的穩定發展。
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必須以相應法律法規為保障,目前我國出臺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做好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制度逐漸增多,但仍存在一定缺陷。還沒有詳細的針對眾籌平臺的法律法規,針對互聯網金融投資糾紛處置、消費者個人信息隱私保護等方面的立法也需加強等。因此,遵循金融業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完善互聯網金融立法十分關鍵。
在客戶信用建設方面,要在互聯網金融實名制的基礎上促進互聯網身份認證和電子簽名等技術的推廣,確保廣大互聯網金融參與個體的信息真實有效性。針對互聯網金融機構,要嚴把注冊和認證關,做好注冊資金、業務范圍、技術體系等方面的準入監管,通過建立相應的評估體系對不同的互聯網金融機構進行綜合評估,強化政府監管。同時,加強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組織和行業從業者之間的互相監督機制,提高行業公開透明度。另外,還應由政府或行業自律組織建立針對互聯網金融的數據庫平臺,在統一數據標準的基礎上實現信息共享和資源互用,還可以將互聯網金融數據放置在統一平臺上進行監管,也提高了數據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便利性。
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極大地滿足了個人消費者、小微企業的投融資需求,成為普惠金融的有力工具。但目前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在對待消費者權益方面仍有不足,如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在售賣理財產品時,故意夸大投資收益來吸引消費者;在出現金融消費者投訴糾紛時,很少有涉及到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利保護的具體規定。另外,金融消費者自身也要加強必要的理性自我保護,提高對基本金融知識的了解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