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河北省承德市豐寧縣鳳山中心校白營小學,河北 承德 068352)
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英語閱讀教學中每一教學步驟應設置合理的信息溝,層層遞進,可根據一定的語言材料,設計適量靈活性較大的思考題,或讓學生從同一來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養學生積極求異的思維能力。設計此類思考題,讓學生進行討論、爭論、辯論,既調動了學生積極運用語言材料組織新的語言內容,又訓練了他們從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異思維能力。當學生對這類討論性問題產生興趣時,他們會積極主動地思考,教師應不失時機地給學生創造學習英語的氛圍,加強語言信息的刺激,營造一種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課堂教學氛圍。
問題設計是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幫助學生理解短文的切入點,小學英語的閱讀文章篇幅較短,內容比較簡單,但由于小學生詞匯量少及語法知識欠缺的局限性,再加上小學生缺乏克服困難的信心,有很大一部分同學讀的時候沒有目標或讀了后還是比較迷惘,為此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一些滲透文章內容的一系列問題,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內容,還可以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擴大閱讀量往往是連接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紐帶和橋梁,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接觸英語的機會,對增強他們的語感、豐富他們的知識、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而提高他們的英語閱讀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閱讀材料的內容上應引導兒童更多地了解現實社會、歷史、文化傳統、現代科學技術等,一些經典的英文童話、名著應該成為閱讀的內容,都是學生所應該了解的內容。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教師的任務僅僅局限在傳授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就要培養學生的能力。
小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較弱,對于閱讀還缺乏一定的語感,在預習時,有部分學生不能理解短文意思,因此,教師可組織學生兩人或四人一組進行閱讀,并且可采用朗讀的方式。這樣,在語感好的同學的帶領下,能給部分語感差的學生創造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在一次實驗中筆者把學生分成兩組,其中一組每位學生單獨完成閱讀,另一組則小組合作。結果發現小組合作的那一組幾乎每位學生都能讀懂短文意思,而且朗讀得也較流利,而單獨完成的那一組有一部分自學能力較差的往往會因為讀不懂而喪失信心,這樣容易造成惡性循環。新課標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在閱讀時,合作朗讀往往可能通過同學間的你一言,我一語地相互啟發而理解所學的語言。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敢于開口讀英語的勇氣,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學困生在閱讀時的困難。
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盡量使用英語,適當利用母語”的教學原則,以減少學生對母語的依賴性和母語對英語教學的負遷移。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盡量不用母語為中介的翻譯法,即使使用也應該加強分析對比。在閱讀課中,學生經常讀著讀著就問我,這個單詞是什么意思,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都有這樣的經歷,即有些英語詞句用漢語很難解釋,甚至會出現越解釋越難的現象。為此,筆者經常給出一些包含該詞句的句子,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去猜測、理解。所給出的語境應盡力和該詞句所處的語境相似,而且是學生熟悉的,容易接受的,這樣既可以給學生的理解以鋪墊,達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詞、句的目的,又能增強語言實踐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理解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在大量閱讀的同時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引導學生隨時注意記錄一些有用的詞、短語、精彩的句子和短文,還要他們經常翻閱或背誦,并多加模仿運用,使優美的詞、各種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爛熟于心,為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和培養語感奠定堅實的基礎。培養閱讀能力的角度來看,僅限于課文的閱讀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閱讀課的課堂教學內容絕不能只停留在教室,狹窄的一本書里,而是要拓寬閱讀內容視角,引導學生將課內學到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延伸到課外的活動中,啟迪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對英語的感知,培養閱讀興趣。為此,我會要求學生每次在學完一篇課文后寫一篇英語短文。在實踐中發現,學生對這類問題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另外,筆者還要求學生每周閱讀一則英語小故事,看一個難易適中的英語動畫片,這些材料內容有趣,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一段時間下來,學生的新單詞量有所增加,因為是學生感興趣的,所以記得特別牢。學生在了解許多課外知識的同時,還掌握了相應的語言知識,從而延伸了英語的閱讀空間。
因此加強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應該從初學英語開始,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豐富的語言材料,創設不同情景,增強他們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為今后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