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五奈
(廊坊市電子信息工程學校,河北 廊坊 065000)
職業學校的學生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這部分學生大多數是在基礎教育中經常被忽視的弱勢群體,心理問題突顯,有著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容易產生困惑,發生心理沖突。學校需要特別關注,傾心愛護,正確引導,并進行行之有效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在校期間,因為家庭、年齡、專業等的特殊性,職業學校學生在思想和言行上呈現多種多樣的特征,但歸根結底,這些都取決于他們內在的心理現狀與發展情況。概括而言,當今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大致表現出如下一些特點:
目前,職業學校學生大都是因升學考試失敗或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由于社會上存在的對職業學校學生的偏見與歧視,往往使職業學校學生在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時,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在學生群體中自慚形穢,對自身能力缺乏信心,從而喪失努力學習的動力,加之他們原有的知識基礎薄弱、學習能力較差,面對陌生的專業理論與技能訓練難免感到束手無策,困難重重,久而久之,便產生自卑心理。
在中等職業學校,部分學生由于受家庭、社會、親友的影響,過多或過早目睹社會陰暗面,內心深處不自覺地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對學習與班規校紀抱有嚴重的逆反消極心理,對教師的批評教育置若罔聞,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棄,得過且過。
職業學校學生自跨入校門起,所面對的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全新的環境,內心迫切渴望與人交往、宣泄情感,但主動性不強,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識和技巧,在實際交往中,存在著以自己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念去要求他人的情況,對他人的優點難以認同,對他人的缺點又難以容忍,往往容易引發人際沖突。
職業學校學生所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對職業學校及其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職業學校教育工作者,必須采取多種手段積極應對,以維護和促進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1.加強心理健康的指導和教育。學校和教師要重視學生心理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團體輔導、個別輔導和書信輔導等方法,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每所職業學校都應成立心理咨詢機構,安排有經驗或專門的心理老師對需要心理咨詢的學生進行具體的學習、生活和擇業指導。對早戀學生,應耐心幫助、細心指導,使其能正確對待青春期發育及與異性相處,并能形成正確的戀愛觀;幫助學生進行情緒宣泄和自我控制;能夠面對重大生活事件;逐步改善與家人、老師和同學的人際關系;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愉快地接納自己;學會愉快地度過課余生活;合理消費等。
2.因材施教,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職業學校的教師面對基礎較差、思想狀態各異的城鄉學生,更應尊重、理解、平等對待他們,了解學生心理,因材施教,據“型”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身的最大潛能。例如,許多學生有很強的自卑感,教育中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師生“頂牛”現象,面對這些抗拒型學生,教師不僅不能歧視,而且要特別關注他們,真誠地和他們交流,注意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逐步減少直至消除他們的攻擊性與對抗性;對于消極型的學生,教師則要著力培養其開朗大方,大膽自信的個性,鼓勵他們多參加各種活動,使其盡量獲得勝利感和榮譽感,并具有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引導他們積極上進。
環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在培養學生品德、陶冶學生人性、完善學生人格、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為此,學校應不斷地美化校園環境,改善教育教學設施,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質環境;根據專業設置需要,建立社會實踐與實習基地,豐富學生課外生活;重視校園教育陣地建設,多出反映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校報、黑板報、宣傳欄,結合利用校園網站、校園廣播、電視臺等媒體優勢,充分發揮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傳播功能;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各種比賽、表演、聯誼及職業學校學生社團等活動,這樣不僅能使新生自進校門那天起,就能感受到溫暖與關懷,促使他們及時地轉換角色以適應新的環境,而且也能幫助他們在各種活動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增進交往,增強自信,積極調整心態,進而明確自己生活的目的、意義及生命的價值。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系統工程,是一個的動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賴于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參與才能日臻完善。在學校、家庭、社會這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中,學校與家庭對職業學校學生的教育與影響極為深遠。所以,學校在對職業學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加強與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形成既能發揮各自特長又能相互補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環境,根據職業學校的特點,從自身的條件出發,確立有益于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的目標,克服成長中的障礙,增強并維持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學習、工作和人際關系中做出良好反應。我們只有緊緊圍繞這一目標,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認識到學生心理特點在社會發展和學校教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我們職業學校源源不斷地培養出大批身心健康、專業合格、獻身社會的職業技能人才,保證職業教育的持續、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