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昆
(退役軍人事務部,北京 101100)
鄧小平是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帶領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被譽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他的領導下,中國經濟大步向前,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他的政策影響了中國的每一個人,他的政策改變了世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世紀經濟奇跡。鄧小平的成就最終將開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愿望。鄧小平運用領導藝術的方方面面,成為偉大的領導者,他的成功獨樹一幟。
20世紀30年代,一些美國軍人在抗日戰爭期間和戰后會見了鄧小平,其中一位海軍軍官埃文斯·卡爾森(Evans Carlson)記錄到,鄧小平有廣博的知識和敏銳的頭腦。他是一個矮小、健談、健康的人,他對事物的理解非常敏銳。鄧小平的個人領導力來自他70多年的革命實踐和奮斗。在他的政治生涯中,鄧小平經歷了三次起伏。這些經歷不僅歷練了他的品質,也使他在政治舞臺上積累了豐富經驗,為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打下了堅實基礎。當他遭受打擊時,他保持沉默,一旦有新的機會,他積極主動,充分利用自己的勇氣、智慧去說服他人。他非常自信、善于學習,勇于承認錯誤,勇于批評政治對手。
持續的好奇心和對學習的投入有助于認知和情感的升華,以及獲得領導工作所需的特定知識和技能(Crosby和Bryson,2005年)。1920年,鄧小平十幾歲的時候,離開家鄉,遠赴法國勤工儉學。在法國,在周恩來等人的影響下,鄧小平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1926-1927年,鄧小平又赴莫斯科學習。1927年回國后,他在革命斗爭中仍苦學不輟。尤其是在文革的下放生活中,他忍辱負重,重新思考新中國的未來。這些經歷為鄧小平在70年代后期重新執政奠定了基礎。
自我效能感和樂觀主義增強了勇氣:表現在敢于冒險進入未知世界、違背主流意識、受傷害在所不惜、具有創新精神、面對逆境堅持下去的各種意愿。鄧小平的個人領導體現了這些重要特征。美國人David W.Zhang把鄧小平和毛澤東、周恩來相比,認為毛澤東是一個富有想象力的理想主義者,周恩來是一個腳踏實地的實干家,而鄧是一個勇敢的改革者,堅持到底,奮斗到底,他總是直截了當地批評他的對手。
鄧小平是個自強不息的人。1972年8月3日,當他得知毛主席的接班人林彪因背叛摔死在蒙古后,毫不猶豫地主動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深深地表達了想為黨和國家服務的愿望。1973年他回到辦公室時,文革已經進入第八年,許多問題在他面前堆積如山。他竭盡全力解決這些問題,不怕任何困難。一年之內,他迅速清理整頓了鐵路、工廠、軍事、工業和教育等部門。
他的領導能力也體現了他的樂觀。90年代,作為社會主義中國,市場經濟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東西。他指出,計劃經濟不是社會主義的定義,因為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需要市場。計劃和市場力量是控制經濟的兩種方式。他的這句話解決了理論界的矛盾,中國最終擺脫了思想束縛,市場經濟發展順利。
鄧小平的勇氣來自于實事求是。他舉世聞名的“貓論”幾乎成為尋求真理的同義詞。為了求真,他從未承認“文化大革命”是一件好事。他重申了毛澤東思想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實事求是。為了鼓勵經濟發展,他說: “我們不能表現得像裹腳的女人。一旦我們確定了應該做些什么,我們就應該敢于嘗試并開辟一條新的道路。如果我們沒有開拓精神,害怕冒險,就不能開辟新的道路,完成任何新的事情。”
有魅力的領導者以獨特的方式行事,對他們的追隨者也有特殊的影響力。正如彼得G.諾斯豪斯所指出的,“一個有魅力的領導者的個人特征包括具有支配性,有強烈的影響他人的自信和愿望。”1979年1月,他在美國訪問,在那里,他表現出了出色的公關才能,例如,他在德克薩斯州的競技表演中戴上牛仔帽,為此他獲得了很好的新聞報道;他在一個禮堂里聽了美國孩子們唱的中文歌,然后走上舞臺,親吻了許多孩子,這讓許多美國父母感動和欽佩。理查德·埃文斯給了我們這樣的見解: “他作為一個領袖的品質遠遠超出他人,他強烈反對搞個人崇拜,不允許在公共場所展示他的肖像,也不允許在任何地方擺他的雕像,也不允許在書面或口頭上夸張地提及自己。”
鄧小平為人民定下了偉大的目標,比如讓農民承包土地,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讓人民過上小康生活。這些偉大的目標不僅使一些人擁有自己的土地,而且激勵了人們發財致富的意愿。整個國家的人民都相信他的思想,毫無疑問地接受了他的觀點。
正如理查德·埃文斯指出的那樣,鄧小平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領導人,“他既是一個有遠見的人,又是一個富有執行力的人。他對中國的未來有藍圖后,更愿意采取行動;作為一個政策制定者,鄧有兩個特別的優勢:他從長遠的角度看問題,他規定所有的計劃和建議都應該經過可行性檢驗。他既有列寧主義的傳統,也有中國的傳統。”
動力的兩個要素是動機和資源,兩者相互關聯。缺乏動機,資源就會減少;缺乏資源,動機就會停滯。沒有任何一個,力量就會崩潰。鄧小平的領導遠見卓識,既符合動力,又符合資源。
文革時期,“四人幫”使中國經濟瀕臨崩潰,導致中國與世界最先進國家的差距不斷擴大。文革以后,有幾億人從事糧食生產,人們的吃飯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鋼鐵工業的勞動生產率僅占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的一小部分。他認識到了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巨大差距。面對這些問題,鄧小平有著強烈的變革動力,以促進現代化的發展。他將日本作為經濟快速發展的典范,為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去過美國,美國的訪問經歷對鄧小平很重要。這使他對國際形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他第一次看到了現代西方世界,意識到中國在通往現代化國家的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文化大革命后,他出訪國外,與西方領導人進行了一系列友好會晤,中日關系也得到了顯著改善。這些資源拓寬了他的視野,使他謀劃出了一個發展藍圖。
令人信服的愿景將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方案編織在一起。有遠見的領導者與其他人合作,共同創造這樣的愿景,幫助不同的利益相關者謀劃彼此的共同點,以及幫助他們發展自身潛能做事來解決共同問題和創造更好的未來。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口號。為了解決國家統一問題,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為成功地恢復香港和澳門主權奠定了思想基礎。1987年10月,在黨的十三屆中央會議上,鄧小平當選為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他還主持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三步戰略,這個基于中國社會狀況和集體決策的的目標,激勵了全國人民為之奮斗。
建立信任對一個團隊來說非常重要,團隊精神是指對團隊使命的共同理解和共同完成偉大事業的信念。鄧小平善于團隊領導,他令人信服的遠見得到了老同事們的認可,如陳云、鄧穎超、胡耀邦和王震。這種強有力的支持使鄧小平有可能把重點放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上。自1977年復職以來,他和一群資深革命家推動中國走上了現代化道路。
1938年1月,鄧被任命為第129師政治委員,與該師司令員劉伯承合作。在隨后的13年里,他們一起工作,被稱為“劉鄧大軍”,他們相處得非常好,在他的官方傳記中,鄧引用了幾年后人們對他和劉的描述:“我們確實感到我們的心是不可分割的。”。鄧小平善于更好地發掘人們的潛力,在帶兵打仗期間,他和軍官之間建立互信,在戰役來臨之前努力激發將士們的戰斗力。他通過頭腦風暴法與同事仔細討論作戰形勢,討論后,讓指揮官獨立行動。這種領導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大量的指揮員,而且可以減少他的工作量,使他能夠集中精力處理重要事務。
文革后,鄧小平汲取經驗,反復強調集體領導的重要性,注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主動打破了領導終身制,以退出領導崗位成為榜樣,帶頭廢除終身制,讓年輕一代共享權利,確保改革開放和現代化接班人。
毫無疑問,鄧小平是現代中國的主要領導人。他在結合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和自身領導能力的基礎上,為中國改革開放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善于抓住文化大革命后社會上廣大人民群眾希望發生變革的機會。他在政治舞臺上團結了一些老戰友和一些有前途的年輕人,組成了自己的聯盟,并在該集團內分享權力;他努力宣傳他們的政治觀點。他充分利用自己獨特的領導藝術和個人魅力,為中國的未來和改革開放設計了宏偉藍圖,贏得了國內外輿論的廣泛支持。他重視黨的作用,特別是黨的核心領導作用,為中國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